
金秋九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福旺镇沃野良田稻香四溢。田埂上,绿源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燕萍的身影格外忙碌。从17年前返乡创业的“种田小白”,到如今扎根乡土、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种粮大户,李燕萍用情怀与实干,书写着一段从“一粒良种”到“一碗好饭”全产业链发展的共富故事。
尽管蔬菜种植收益可观,但李燕萍心里始终记挂着村里仍有一些撂荒的水田。她决定扩大范围种植水稻。2009年,试种的几十亩水稻,平均亩产就超过了0.45吨。之后她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模式,将水稻种植从单季稻改为早、晚稻两季种植,还在冬种期间试种各类作物,有效提高了水田的综合收益。
在福旺镇北兰村党总支书记梁训桂眼里,李燕萍是个有不少想法的人。她的成功示范,让原本认为“种田是亏本生意”的村民们眼前一亮,决定跟着她干。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种粮队伍中,一度冷清的田野渐渐恢复了生机。2014年,因在粮食生产中贡献显著,李燕萍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10年早稻收获期间,北兰村连降数天暴雨,加上当时缺乏烘干设备,李燕萍承包的40多亩水田损失惨重。但这次打击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使她更加清醒认识到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被动。
2011年,她主动报名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系统学习农业生产与气候、超级稻生长特点等知识,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水利设计谋划与维护等现代农业技术,也渐渐在她脑海中扎了根。
2022年,合作社投资270万元新建每日可烘干140吨稻谷的车间,彻底解决了雨季稻谷发芽的困扰。从此,跟着她种粮的数百户乡亲,也不用再担心雨天粮食受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李燕萍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刻在她一手创办的粮食厂房的“厂训”。去年,为了帮助乡亲育出壮秧,李燕萍又筹集300多万元,投资建设了自动化育秧项目。今年春天,秧盘填料生产线1小时就能生产1000盘秧苗,经过温室催芽,3天便可进入秧田“炼秧”,为水稻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水稻品种选择上,李燕萍也不断创新,以杂交稻种为主导,还引入黑米、红米等稀有品种,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需求。新引进的集烘干、加工、包装于一体的新型大米加工生产线,将谷仓容量从300吨提升至1000吨,真正实现了从“一粒良种”到“一碗好饭”全链条发展,进一步保障了乡亲们的种粮收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粮食连年增产增收!”李燕萍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