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十四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2025-10-16  浏览:329
      “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农业科技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数据最能说明变化:5年来,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至63.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批批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是一项项新政策、新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更是一群“新农人”共筑科技强农之路的生动实践。
      
      
      在北京的一座现代化商业温室中,一台名为“吉儿”的智能育种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穿梭于番茄花间,完成自动杂交授粉。它能够精准识别花朵,迅速完成授粉,还能实现全天候巡航式作业。科研团队介绍,以往一代野生番茄的育种周期需要5年,如今借助智能化手段,仅用1年便可推出适应市场的新品种。育种环节从“经验驱动”转向“智能驱动”,不仅压缩了时间成本,提升了育种效率,也为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
      
      在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的雷沃智慧农场,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徐徐展开。今年“三夏”期间,国产大马力无人收割机、无人灭茬机、电驱精量播种机与智慧农场管理平台协同作业,麦浪快速收割入仓,灭茬、播种接续完成。农场负责人说,大型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30~40亩地,及时灭茬便于铺设滴灌带,精量播种后出苗率高达99%。有了智能装备的加持,“会种地”正加速向“慧种地”转变。
      
      科技水平的不断跃升,不仅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上,还体现在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扎根田间地头,成为农民最得力的生产助手。在黄淮海平原,越来越多农户将“飞防”交给专业团队;在四川丘陵地带,丘陵山地玉米播种机解决了“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在江苏苏州,政府与企业用AI开展农情管理和惠农补贴发放;在广东深圳,科技特派员依托“农友圈”平台,为种植户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农技指导。
      
      “新农人”的奋斗故事,也折射出科技兴农的时代旋律。安徽亳州“95后”农机手姜晓娜,从美甲师转行成为农机手,每到收获季就开着拖拉机跨区作业,从湖北到新疆,足迹遍布南北方近十个省。“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值得,也会一直坚持!”姜晓娜说。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格局加速形成。在参与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单位中,企业占比已超过一半;农业农村部从部属“三院”遴选45名科技副总奔赴企业一线开展服务;支持企业牵头成立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等16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实体化运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打造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近200种农产品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支撑和全天候技术服务;面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织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累计推广新技术5000多项,培训各类人员1880余万人次,提供应急救灾等技术性服务2.47万余次。
      
      科技进步带来的更长远价值,是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话语权。5年来,我们主动融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科技对话机制,建设了15家农业领域“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香蕉、甘蔗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取得的突破,使我国不再受制于国外品种和技术,而是将中国经验逐渐树立为破解农业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参照。
      
      回望“十四五”,身后是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铺路,科研攻关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企业与农民积极参与,科技成果广泛落地,最终汇聚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力量。“面向‘十五五’,要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指导意见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