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黄淮海持续降雨,中国农科院产业专家团针对小麦、玉米、大豆减损生产来支招儿
2025-10-12  浏览:1023

黄淮海麦区连续阴雨 冬小麦晚播需提前应对

      时至寒露,黄淮海地区进入冬小麦集中播种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紧紧围绕提高播种质量,密切关注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对小麦主产区的影响,做好冬小麦的播量、耕地、冬管等准备工作预警,指导落实冬小麦适期晚播防旺长保越冬,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坚决打好夺取全年小麦丰收第一仗。

      一、秋冬种形势研判

      受连阴雨影响,黄淮海夏玉米收获明显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局地土壤湿度饱和、机械难以下田,无法适期适墒播种,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带来不利影响,预计黄淮海冬小麦适宜播期可能普遍推迟7-15天。若10月中旬后仍无法有效散墒,部分地块播种可能延迟至11月初,甚至更晚,导致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形成壮苗,需做好预案,科学应对。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小麦产业专家团将启动每周调度机制,面向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多措并举抓好冬小麦安全播种工作。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因地制宜落实好晚播小麦应变措施,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丰收基础。

      一是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针对因连阴雨天气导致的晚播情况,整地环节更应注重抢时与提质相结合。重点推行翻、旋、耙、压一体化作业,尤其对秸秆还田地块,必须适时适墒镇压,确保耙实踏实,达到上虚下实的待播状态,为晚播小麦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是抢时播种,晚播应变。坚持“播期服从墒情”,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再抢时整地播种。黄淮海北部麦区力争在10月20日前、黄淮海南部麦区在10月30日前完成播种。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播种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落实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提高播种均匀度和出苗质量。对确实晚播的地块,全面应用“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应变技术,选用半冬性偏春性品种、以种补晚;按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以密补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以肥补晚,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影响。

      三是抢抓田管,培育冬前壮苗。晚播麦田更需早管细管。立足促弱转壮,重点抓好冬前镇压,压干不压湿,沉实土壤,保墒防冻。对底肥不足、苗情偏弱田块,结合浇水或降雨及时追肥。科学施用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同时,对小麦草害,坚持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宜时抓好化学除草;加强条锈病等病虫害监测,早防早治,为晚播小麦安全越冬打下基础。

      (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

黄淮海持续降雨对玉米收获进度影响与抢收减损保产技术建议

      自9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寡照天气,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累计降雨量较往年同期显著增加,对玉米秋收工作造成较大影响。近日,玉米产业专家团组织专家赴河南漯河、新乡,山东德州、聊城,河北邯郸、石家庄等多地针对持续降雨对玉米收获进度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具体技术指导建议。

      一、玉米收获期持续降雨情况

      近期黄淮海地区出现持续降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导致田间湿度大,土壤水分饱和,部分农田出现积水,对秋粮收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如山东全省9月下旬以来平均累计降水量已超过240毫米,远超同期平均降水量(67.2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河南安阳9月下旬以来的平均降水量达常年同期3倍,漯河8月份以来累计平均降水量51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河北赵县进入10月份后持续降雨已超过130毫米,预计降雨将持续到10月12日,土壤持水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安徽皖北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0-50%,部分低洼田块出现短期积水现象;江苏9月份平均降水量202毫米,其中淮北地区平均20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0%。

      二、持续降雨对玉米收获进度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当前玉米正值收获期,连续降雨导致田间土壤湿度大,部分田块积水严重,收获机械无法正常下地作业,收获进度较慢且效率低。目前,小种植户多数已进行人工收获,种植大户收获进度比例相对偏低。据调研,目前黄淮海区总体收获进度为50-75%,其中河南省收获75%左右,山东省收获50%左右,河北省收获70%左右,安徽省皖北收获70%左右,江苏省收获50%左右。

      黄淮海多地持续降雨高湿环境下,水分渗入玉米苞叶,田间果穗籽粒湿度变高,容易滋生霉菌,增加籽粒霉变发芽风险。由于缺少玉米晾晒场地与有效烘干设备,高湿度会导致部分已收获的玉米易出现“盖膜发霉、淋雨出芽”现象。例如山东德州临邑县未收获的玉米地块,部分果穗有霉变及发芽,已收获的果穗未能及时晾晒的,约有5%发生霉变;河南驻马店西平县部分地块玉米发生霉变比例较高,同时籽粒霉变比例不但与降雨天气有关,也与品种特性相关,硬粒型籽粒霉变比例偏低,而马齿型、半马齿型籽粒霉变比例偏高;江苏北部地区倒伏田块和苞叶短的玉米品种有5%左右发生穗腐和穗发芽。

      三、应对措施及抢收减损技术建议

      为应对持续降雨对黄淮海区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抢收减损保产技术建议如下:

      一是及时排水散墒,争取收获时间。部分积水严重地块尽快疏通沟渠,抢排积水;田间滞水地块,可开挖深沟,尽快沥出耕层滞水,促进土壤散墒,为农机进地作业争取时间。

      二是尽快调度机械,实施分类抢收。有晾晒和烘干条件的种植大户,调度利用履带收割机进行抢收,小农户进行人工抢收。不具备烘干条件或玉米植株没有完全枯黄成熟的地块,可立秆晾晒,适当晚收。

      三是做好烘干晾晒,预防霉变发芽。协调大型烘干企业、合作社开放闲置厂房,开展代烘服务,鼓励小农户收获后在庭院、屋顶等分散区域进行搭棚晾晒。以收穗为主的玉米,晴天及时晾晒,堆放时注意预留通风空间加快玉米干燥;在阴雨时注意遮避挡雨,减少籽粒霉变芽变发生。

      四是优选抗性品种,保证籽粒品质。建议优先选择抗穗腐病、苞叶紧凑的玉米品种,重点防控玉米螟等穗部害虫,减少伤口,从源头降低玉米籽粒的田间霉变风险。

      (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

黄淮海阴雨天大豆收获措施建议

      9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地区持续阴雨,严重影响大豆正常成熟、收获及储存。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产业专家团迅速行动,组织专家赴黄淮海区域相关省份,围绕阴雨天大豆收储开展技术支撑服务,旨在保障大豆颗粒归仓,助力大豆减损稳产。

      据调研,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近期累计降雨量较往年同期增加1-4倍,田间湿度较大,个别田块出现积水,收获机械无法下地,影响收获进度。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后一段时间仍以阴雨天气为主,对大豆收获和晾晒不利。为降低阴雨天气给大豆生产带来的损失,专家团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一是抢排田间积水。积水地块要及早疏通沟渠,抢排积水;土壤过湿地块,可开挖深沟,沥出耕层滞水,为农机尽快进地作业争取时间。

      二是抓住时机抢收。如果遇3-5日晴好天气,应结合土壤湿度和大豆籽粒成熟情况,适时抢收。

      三是调整收获机械。尽量采用履带收获机作业,降低滚筒转速,将导流板角度改为中档位置。建议将凹板筛更换为圆孔状或者玉米配置的凹板筛,横向栅格状结构;将振动筛上筛的鱼鳞筛改为锯齿筛,尾筛改成网状筛结构;将一次和二次搅龙底板改成栅网状,一次升运改装成勺链或者刮板结构。

      四是及时干燥防霉。大豆收获后及时晾晒,待水分降到13%以下时再入库贮藏。如遇阴雨天气无法晾晒,可在室内用大功率电扇吹风,加速空气流动,带走水分,或者采用“地笼”式烘干,如有条件,可使用专用的烘干设备进行烘干。

      (中国农科院大豆产业专家团)

下一篇:敦煌种业,计提存货跌价1200多万元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