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正步入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一边是低迷的粮价与攀升的成本挤压利润,一边是基因编辑、AI与杂交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在“利润寒冬”中,对“每一亩地的效率”的追求,正从田间管理延伸到基因层面。四大种业巨头BASF、拜耳、科迪华与先正达通过不同的研发管线与战略布局,重新定义2028年的种子市场。
BASF:开源与节流,打响油料作物的“边际革命”
BASF的战略清晰聚焦于两条主线:攻克关键病害以“节流”,与拓展种植边界以“开源”。
1 划时代的抗线虫突破
历经20年研发的革命性性状 Nemasphere™,是60年来首个SCN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其通过全新作用机制,在害虫体内生成特殊蛋白以阻断养分吸收,试验中平均提升8%产量。(预计上市:2028年,待监管批准)
2 油菜的新边疆战略
2025年6月推出的 InVigor Gold 系列,旨在充分发挥印度芥油菜的潜力,拓展加拿大与美国的边际土地。具备Libertylink除草剂耐性、抗裂荚、抗黑腿病与优异耐热性,23项试验中平均比传统油菜高产8%。(预计上市:2027年美国,2030年前后加拿大)
3 大豆产品的稳步迭代
Xitavo® 大豆系列将于2026年扩增至50个品种,新版本平均每英亩比2025年版增产1.8蒲式耳。
4 智种点评
BASF在油料作物上正打一场“内外兼修”的战役。Nemasphere™意在解决传统育种难以攻克的内生病害,是为“节流”;而InVigor Gold则指向了地理与气候意义上的“外部边疆”,是为“开源”。这预示着,未来的增产逻辑已从核心区的精耕细作,转向对“非耕地产能”的系统性挖掘。。
拜耳:算法革命,从“育种”到“演算”的范式转移
拜耳的布局勾勒出一幅“智能种子”的未来图景,其核心是结构性创新与AI驱动的研发革命。
1 玉米的绿色革命
Preceon Smart Corn System(智能玉米系统)已进入研发第4阶段。继2024年传统育种版后,转基因矮秆版本计划于2027年上市。该系统旨在增强抗倒伏性,并实现更精确的季中管理。
2 AI重塑研发管线
新型作用机制除草剂 icafolin 是拜耳AI战略的成果。通过 CropKey 平台,AI能快速匹配杂草蛋白与分子结构,极大加速新化合物发现。(预计上市:2028年)
3 大豆除草剂耐性平台升级
第四代大豆性状 Vyconic™,基于XtendFlex技术,提供对草甘膦、2,4-D、敌草隆、草铵膦及mesotrione的五价耐性。(预计上市:2027年,待审批)
4 智种点评
拜耳的战略可概括为“三层革命”:矮化是绿色革命,RNAi是防御革命,AI是效率革命。当育种从实验室的“试错”转向算法的“推演”,种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被改写。未来的创新速度,将取决于计算能力与生物理解深度融合的深度。。
科迪华:平台战争,“杂交”与“堆叠”的双重护城河
科迪华正凭借其百年制种经验,构建一个以“性状堆叠”与“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强大平台。
1 玉米防御体系升级
2026年将广泛推广 PowerCore Enlist 技术(三种Bt蛋白+Enlist除草体系)。进阶版 PowerCore Ultra Enlist 将加入Vip3A蛋白。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被用于开发多病害抗性性状。
2 大豆价值链延伸
2025年推出含Enlist E3性状的 Pioneer Plenish 高油酸大豆,2026年扩大供应。未来计划推出整合了BASF的PPO抑制基因的四重除草剂耐性堆叠。
3 杂交小麦成为现实
科迪华宣布推出专有非转基因小麦杂交技术,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量潜力与抗旱性。(预计上市:2027年,北美杂交硬质红冬小麦)
4 智种点评
科迪华的强项在于“组合”的艺术。它通过多技术(Bt、Enlist、基因编辑)和多性状(抗虫、耐除草剂、高油酸)的平台化叠加,构建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更关键的是,它将“杂交”这一传统育种技术,再造为适用于小麦的战略性平台,这预示着杂交小麦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最大的市场变量之一。
先正达:韧性定义者,面向气候动荡时代的育种哲学
先正达的创新体系紧密围绕“田间表现”展开,其核心是构建作物在多变环境下的稳定韧性。
1 玉米根虫防控升级
2025年3月推出的 Durastak 性状,在Duracade基础上新增作用机制,进一步增强对玉米根虫的防控能力与产量潜力。(预计上市:2027年起在Golden Harvest和NK品牌推出)
2 应对气候挑战的先锋
2024年推出的 Wild North 系列,主攻100天及更早成熟期玉米,强化耐寒与稳产性能,以适应北方严酷环境。
3 大豆的稳健表现
2026年新品系注重在逆境中保持强壮,许多品种叠加了氯离子排斥基因与STS(磺酰脲耐性)基因,以提升环境适应性。
4 智种点评
先正达的优势在于其 “贴近田间”的研发逻辑。当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稳产”比“高产”更具现实意义。先正达通过其遍布玉米带的农艺研究网络,将“气候韧性”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预测、可编码的育种性状。它定义的,是农业在不确定性时代生存与盈利的新标准。
智种评论:三大主线与一个警示
1 主线一:精准化
“广谱抗性”的时代正在落幕。从拜耳的RNAi到BASF的Nemasphere™,针对特定害虫、特定生理路径的“精准打击” 成为新趋势。这要求农民在决策时,不仅要问“抗什么”,更要理解“如何抗”。
2 主线二:系统化
单一性状的竞争已升级为 “种植系统”的竞争。拜耳的“智能玉米系统”是典范,它将矮秆形态、抗性性状与田间管理实践深度融合,预示着未来农民购买的将不仅是种子,更是一套包含种子的“作物操作系统”。
3 主线三:价值外延
育种的目标正从“田间产量”向“价值链需求”延伸。科迪华推动的高油酸大豆和杂交小麦,意味着种子创新正直接对接下游食品与加工产业,为农民创造超越产量的附加值。
4 一个警示:繁荣下的隐忧
这片繁荣图景背后,挑战同样清晰:监管不确定性:文中多数重磅技术均标注“待监管批准”,其上市时间表可能生变;成本与抗性管理:复杂的性状堆叠必然推高种子成本,同时对农民的科学管理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如何延缓新一轮害虫和杂草抗性的产生,将是巨大挑战;技术可及性:这场由巨头主导的高科技竞赛,如何确保全球范围内不同规模农场都能公平地受益,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结语
从2025年的试验田到2028年的规划版图,全球种业正经历一场由多性状堆叠、智能化管理与基因精准控制驱动的深度变革。对于农民而言,未来的盈利空间将更多取决于对“基因组合”的理解与运用,而不仅仅是“化肥增量”。读懂巨头的棋局,方能布局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