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分种三分管”,抓好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确保小麦苗全苗壮,减轻中后期病虫危害,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关键措施。为确保小麦安全生长,现提出播种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建议:
一、农业措施
(一)清洁田园。清除田间地头、地边杂草并集中处理,破坏灰飞虱、土蝗等栖息场所,消灭滋生地,压低虫源基数。
(二)深耕细作。深耕不仅可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显著减轻小麦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发生程度。深耕时要把握好土壤适耕性,以土壤含水量10%-25%为宜,耕深不低于25厘米。
(三)选用抗(耐)性品种。根据当地易发病害选择抗(耐)性品种,特别是土传病害、赤霉病、锈病等为害程度较高的病害。
(四)适时晚播:对小麦根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发生重的田块,在适期范围内尽量晚播,可有效避开传毒昆虫(灰飞虱、蚜虫)传播病毒病的盛期,有效减轻病害的侵染和发生。
二、药剂拌种
(一)小麦全蚀病:选用12%硅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0-330毫升兑适量水拌麦种100公斤或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0-40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
(二)小麦黑穗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选用100亿枯草芽胞杆菌50克或1000亿枯草芽胞杆菌20-30克拌麦种15公斤,可有效减轻纹枯病、根腐病危害。化学药剂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0-40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0公斤,或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0毫升兑适量水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凉干后播种。
(三)地下害虫与蚜虫: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兑水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通风处阴干后播种。采用高浓度吡虫啉拌种能够有效降低蚜虫发生程度,推迟蚜虫发生期,是防治关口前移,农药减量增效的科学举措。选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50-7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20-25公斤,搅拌均匀,吸收晾干后播种。
三、药剂防治
(1)土蝗、蟋蟀。亩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或2.3%甲维盐15毫升,加有机硅助剂10 毫升,兑水30公斤,于成虫发生期均匀喷雾。
(2)蚜虫、灰飞虱。偏重发生地块,选用菊酯类农药混合烯啶虫胺、或吡蚜酮、吡虫啉等加适量有机硅助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米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传播病毒病。
(3)小地老虎。出苗后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6-8公斤撒施于麦苗根际附近。
四、注意事项
拌种药剂用量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一般先将杀虫剂按要求比例加水稀释成药液,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洒于种子,堆闷4~6 小时摊开晾干后,在临播前再拌杀菌剂和调节剂,要随拌随播,不可久置。另外,药剂拌种要有专人负责,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施。拌药期间禁止吸烟、喝水、吃零食;拌药后要及时洗手洗脸,拌过药剂的麦种要单独存放,严禁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