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小麦品种
近年来,我国小麦种植在品种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5年9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上,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24年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十品种的榜单更是备受关注。这些品种不仅在产量上表现优异,更在品质、抗性等多方面展现了强大的综合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品种首次审定数据介绍:
郑麦1860(国审麦20190027)
申请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育种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麦22/郑麦1410//郑麦0856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窄,叶色浅绿,分蘖力强。株高80厘米,株型稍松散,抗倒性较好。旗叶上举,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较好。穗椭圆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亩穗数37.9万穗,穗粒数34.9粒,千粒重48.5克。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病,高感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区试两年品质检测结果,籽粒容重816克/升、838克/升,蛋白质含量13.92%、13.80%,湿面筋含量28.8%、31.2%,稳定时间8.1分钟、5.8分钟,吸水率57%。
产量表现:2015-201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4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6%;2016-201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8.1千克,比对照增产4.8%。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4千克,比对照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注意防治蚜虫、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济麦22(国审麦2006018)
申请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35024/935106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偏晚,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0.4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0.4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差。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8%、14.86%,湿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2%、61.1%,稳定时间2.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6E.U.、238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0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3%(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30%(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05%。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
试验情况:适宜播期10月上旬,播种量不宜过大,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
中麦578(豫审麦20190057)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麦255/济麦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19.5~229.6天,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早熟1.0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苗势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株高76.8~85.7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性中等。旗叶宽长,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39.5~43.6万,穗粒数26.0~29.1粒,千粒重46.0~48.6克。
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结果:2017年、2018年检测,蛋白质含量15.1%、16.3%,容重821克/升、803克/升,湿面筋含量30.8%、32.6%,吸水量61.6毫升/100克、57.6毫升/100克,稳定时间18.0分钟、12.7分钟,拉伸面积131平方厘米、140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676EU、596EU。2017年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
产量表现:2016~2017年度河南省强筋组区试,10点汇总,达标点率90%,平均亩产526.0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1%;2017~2018年度续试,11点汇总,达标点率90.9%,平均亩产426.3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9.0%;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11点汇总,达标点率100%,平均亩产444.2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18万。注意防治蚜虫、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注意预防倒春寒。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济麦44(鲁审麦20180018)
申请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954072与济南17杂交后选育。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紧凑,叶色浅绿,旗叶上冲,抗倒伏性较好,熟相好。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3天,比对照济麦22早熟2天;株高80.1厘米,亩最大分蘖102.0万,亩有效穗43.8万,分蘖成穗率44.3%;穗长方形,穗粒数35.9粒,千粒重43.4克,容重788.9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越冬抗寒性较好。2016年、2017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结果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5.4%,湿面筋35.1%,沉淀值51.5ml,吸水率63.8ml/100g,稳定时间25.4min,面粉白度77.1,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在2015~2017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03.7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2.3%;2017~2018年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0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1.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5日,每亩基本苗15~18万。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全省高产地块种植利用。
郑麦136(豫审麦20180008)
申请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育种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百农AK58/济麦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30~233天,平均比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略早。幼苗匍匐,苗期叶片窄,苗势壮,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稍迟,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4.7~80.4厘米,株型松紧适中,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旗叶宽、上举,茎、叶蜡质重,穗下节较长,穗层较整齐。叶功能期长,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41.3~44.9万,穗粒数30.2~34.2粒,千粒重44.6~47.0克。
抗病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结果:2015年检测,蛋白质含量13.16%,容重828克/升,湿面筋含量28.3%,降落数值440秒,沉淀指数74毫升,吸水量63.2毫升/100克,形成时间3.2分钟,稳定时间4.0分钟,弱化度80FU,出粉率72.3%,硬度66HI;2016年检测,蛋白质含量12.77%,容重815克/升,湿面筋含量25.1%,降落数值464秒,沉淀指数56毫升,吸水量59.5毫升/100克,形成时间4.5分钟,稳定时间6.0分钟,弱化度48FU,出粉率68.0%,硬度69HI,延伸性127毫米,最大拉伸阻力250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增产点率80.0%,平均亩产542.2千克,比对照增产4.7%;2015~2016年度续试,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558.4千克,比对照增产9.9%;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563.7千克,比对照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24万。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西农511(陕审麦2015009号)
申请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育种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西农2000-7/99534
特征特性:属冬性品种,生育期229.1天比对照小偃22晚熟3天。幼苗绿色,匍匐,生长健壮。株高75-80厘米左右,株型稍紧凑,旗叶上挺,茎秆粗壮,抗倒伏性好。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穗长10左右厘米,每穗小穗数20-22个,穗粒数35-40粒,亩穗数40万左右,千粒重46克左右。籽粒白色,角质,卵圆形,腹沟浅,籽粒饱满度好。 经品质检测:容重834g/L,蛋白质含量14.38%,湿面筋30.2%,稳定时间4.2min。 经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产量表现: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71.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5.1播期 关中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10日; 5.2播量 7.5-9.0公斤/亩。 5.3平衡施肥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纯氮12-16公斤/亩,纯磷(P2O5)9-12公斤/亩,纯钾(K2O)6-8公斤/亩,硫肥、锌肥均为3公斤/亩。磷肥、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全部作为底肥,氮肥70-80%作为底肥,20-30%在拔节期作为追肥。 5.4灌水 适时冬灌,酌情春灌。 5.5病虫害防治 在扬花期注意防治蚜虫。
审定意见:
众信麦998(国审麦20210125)
申请者: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河北博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莱州137/众信5072
特征特性:黄淮南片水地组:半冬性,全生育期221.5天,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2.4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旗叶宽大、上举,熟相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亩穗数36.0万,穗粒数39.9粒,千粒重42.6克。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798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含量14.1%、14.8%,湿面筋含量31.1%、32.4%,稳定时间6.8分钟、7.2分钟,吸水率60.9%、59.9%,最大拉伸阻力63Rm.E.U.,拉伸面积5平方厘米。黄淮北片水地组:半冬性,全生育期235.1天,与对照济麦22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深绿,生长势强,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强。分蘖力较好,成穗率中等。株高69.0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上举,抗倒性强。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较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亩穗数36.9万,穗粒数40.5粒,千粒重41.0克。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3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含量14.7%、15.2%,湿面筋含量31.3%、33.5%,稳定时间5.4分钟、9.5分钟,吸水率63%、59%,最大拉伸阻力13Rm.E.U.,拉伸面积9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7-201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众农缘联合体(南片)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3.1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5%;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94.2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6%;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3%。2017-201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众农缘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1千克,比对照济麦22增产5.5%;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1.2千克,比对照济麦22增产5.3%;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2千克,比对照济麦22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黄淮南片水地组: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亩基本苗18万-22万。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黄淮北片水地组: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苗适宜基本苗22万-25万。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的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种植。
马兰1号(冀审麦20218011)
申请者: 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 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辛集市马兰农场
品种来源:济麦22/金禾91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39天,比对照衡4399晚0.5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偏上,生长健壮。成株株型成“V”字型,株高68.5厘米、茎秆坚硬,抗倒伏力强。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亩穗数48.5万,穗粒数33.6个,千粒重43.0克。熟相较好。抗寒性较好。品质:202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干基)14.5%,湿面筋(14%湿基)29.2%,吸水量59.9毫升/100克,稳定时间2.2分钟,容重800克/升。抗病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结果,2018~2019年度免疫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19~2020年度中感条锈病、赤霉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度参加河北农作物冬小麦品种创新联盟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7千克;2019~2020年度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1千克。2019~2020年度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4.5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5日;高肥水地亩基本苗20~25万,中等肥水地亩基本苗25~30万。足墒播种,播后镇压,一般亩施磷酸二铵40千克、尿素10千克做底肥;起身拔节期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山农28号(鲁农审2014036号)
申请者: 山东农业大学、淄博禾丰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 山东农业大学、淄博禾丰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济麦22为母本,6125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型半紧凑,叶色浓绿,叶片窄短上挺,较抗倒伏,熟相好。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比济麦22早熟近1天;株高75.1厘米,亩最大分蘖98.7万,亩有效穗46.3万,分蘖成穗率46.9%;穗型纺锤,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3.9克,容重794.8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中等、硬质。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鉴定结果: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和条锈病,高感叶锈病。越冬抗寒性中等。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结果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4.5%,湿面筋36.6%,沉淀值33.3ml,吸水率59.9ml/100g,稳定时间3.1min,面粉白度74.1。
产量表现:在2011~2013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77.95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6.07%;2013~2014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46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6.4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0日,每亩基本苗12~15万。注意防治蚜虫和叶锈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周麦36号(国审麦20180042)
申请者: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矮抗58/周麦19//周麦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宽短,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79.7厘米,株型松紧适中,茎秆蜡质层较厚,茎秆硬,抗倒性强。旗叶宽长、内卷、上冲,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36.2万穗,穗粒数37.9粒,千粒重45.3克。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796克/升、812克/升,蛋白质含量14.78%、13.02%,湿面筋含量31.0%、32.9%,稳定时间10.3分钟、13.6分钟。2016年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
产量表现:2015-201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早播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2016-201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周麦18增产5.7%。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1千克,比对照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2万,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完成试验程序,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
以上2024年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小麦品种,主要体现在综合抗逆性好,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中麦578和众信麦998适应三生态区种植,特别是济麦22连续多年,推广面积排在前列,体现市场受欢迎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