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许昌市农业农村局主办,许科种业承办的第六届黄淮海大豆新品种地展大会在许昌市隆重开幕。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道明、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伟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书记周继泽研究员,全省十八地市种业发展中心相关领导出席。来自黄淮海各省的科研单位、参展企业、大豆经营与加工企业、新闻媒体等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盛会。
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道明
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周伟峰
本届大会是一场集政策解读、科研创新、品种展示、技术培训和产销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盛会。自创办以来,黄淮海大豆地展会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参展品种600多个,已成为区域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新品种集中亮相
本届大会共展出127个大豆新品种(品系)。经河南省大豆品种考察组综合评审,中豆57、许科豆1号、油6019、中黄301、安豆1065、濮豆630、郑1825、郑16377、周豆46、囤豆1号、许豆1201、驻豆43(排名不分先后)等12个品种被推荐为适宜在黄淮海河南区域推广的优秀品种。
许昌市作为全国大豆种子繁育的重要基地,常年繁育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年产大豆种子约4500万斤。此次地展大会不仅展示了新品种的优良特性,也为推动信息共享、引领种植趋势、提升农业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服务国家战略 破解结构性矛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把扩种大豆油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我国小麦、水稻等口粮基本实现自给,但大豆仍存在供给不足、品种与科技水平不高、规模化和机械化配套措施不完善等结构性矛盾。活动指出,未来发展国产大豆产业,需要从四方面发力:提升品种创新研发水平,打造高产优质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落实高产配套技术措施,确保稳定增产;完善政策支持和补贴机制,增强农民积极性。
专家聚焦前沿课题
大会期间,河南省大豆联合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卢卫国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王大刚研究员,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油料体系首席专家、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耿臻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赵伟研究员等专家,围绕大豆分子育种、灾害应对及病虫害防治等前沿课题作了精彩讲座,为大豆产业的科技突破与安全生产提供了宝贵思路。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 卢卫国研究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王大刚研究员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耿臻研究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赵伟研究员
企业声音与行业期许
作为连续六届承办地展会的单位,许科种业董事长夏朝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届大会展示了诸多亮点新品种,充分体现了地展会的意义和价值。一届比一届更具影响力,许科种业深感荣幸与鼓舞。相信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大豆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朝印
冒雨观摩 收获满满
会前,参会嘉宾冒雨走进田间,实地观摩了集中展示的大豆新品种,见证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落地应用。
大豆地展会作为集中展示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平台,既是检验大豆品种安全性、适应性的载体,也是推动高产稳产抗逆优质品种推广的重要渠道。它为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和多元化食物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活动呼吁,让我们携手并肩、同频共振,努力把大豆育种做精做强,把大豆产业推向更高水平,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