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种业协会理事长 宋维平
从传统的经验育种1.0到杂交育种2.0、生物育种3.0,再到如今的智能育种4.0,种业科技的持续迭代,引领种业竞争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高速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科研育种资源最聚集的地区,一直承担着支撑我国育种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使命,引领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育种技术的发展。在京科研单位在智能设计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发的基因编辑工具,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在基因编辑底盘工具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在智能育种正在成为全球种业战略制高点的新阶段,《北京市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指出,要推进智能育种发展,聚焦智能育种、智慧化品种展示示范,打造“智能技术研发-数字场景验证-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场景。育种环节,重点开展基因型与表型鉴定数据关联特征高效融合系统、表型组学与数字化系统、AI预测模型等融合研发,健全智能育种技术体系,打造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品种展示示范环节,重点建设5G+物联网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智能感知设备与无人机巡检系统配置,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新品种的智慧展示和应用推广。
在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华为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大数据平台全面亮相,以AI+大数据重构“育-产-销”全链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搭建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整合种质资源管理、高通量数据分析、AI预测亲本及品种筛选等功能,提升了全基因组的选择准确率和运算速度。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平台,基于农业大模型和基因型数据预训练,整合统计模型与分析工具,构建性状与基因型关联模型,实现未鉴定表型样本的预测与筛选,可缩短育种周期30%~50%。
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智能育种已展现出重塑种业格局的巨大潜力,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行业发展仍面临数据壁垒、技术集成、人才短缺和投入不足等问题。下一步,还应集中力量、多方举措,推动智能育种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的跨越。
一是引领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设,应加快构建国家级农作物基因组、表型组和环境组数据库,推动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建设,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投入。二是强化跨学科融合创新,北京应集聚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资源,鼓励生物学、信息学、统计学、农业工程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形成跨界协作的创新生态。三是加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重点支持基因编辑工具改进、提升AI算法模型精确度与泛化能力、高通量表型平台建设、复杂性状解析等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建立产业化中试平台和试验基地。四是完善扶持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政策支持“范式”,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