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黄淮海的玉米种植密度极限在哪里?|种业新说
2025-09-15  浏览:961

      黄淮海十年一个轮回,玉米种植密度在稀植与密植之间摇摆。掖单号玉米出现以前,玉米种植密度只有3000株/亩,掖单号玉米出现标志着紧凑型玉米时代到来!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到5000株/亩。

      进入1990年代,以农大108为首的P群大行其道,种植密度又下来了。育种界也在思考:稀植也能高产,种那么密干什么?高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倒伏、病害、秃尖等。

      2000年以后,958强势回归,335横扫东北,又杀回黄淮海,黄淮海进入高密与稀植并行时代,类958还是类335,Reid/黄改还是SS×NSS,土×土还是洋×洋,育种界在二者之间摇摆。

      2010年以后,登海种业走出了土×洋之路,DH605开始发力,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沃玉3号更进一步,成了卖鲜穗,地头交易的首选。

      2015年以后品种井喷,总体来讲还是BNS/黄改/黄旅/Reid✖️P群模式。模仿,打擦边球,修饰育种严重,品种高度同质化。三千万公司猛增,大家都想多快好省出品种。为了提高抗性,为了拉长生育期,不进行系统研究,胡乱导入P群或热源。登海院长早就认识到,P群或热源是把双刃剑,比例不合适会出大毛病。

      2015年以前玉米品种一直很稳定,一个958连续推广20年,年度间差异很小。2015年以后严重结实不良现象频发,乱象丛生,为了息事宁人,一律归咎于气候因素。从2015年以后突然变“天”了?!种田大户哭天喊地的视频频现网络,专家创造了“高温热害”一词,糊弄老百姓。抗性育种,不抗不良环境为什么能通过审定,审定一个品种不是一年的事,3-4年,审定期间没有问题,一种到农户地里就出问题?李建生教授说“高温热害”是个伪命题。只要玉米出问题,都是品种问题。

      农民的哭声和眼泪是对育种人和育种老板的良心拷问,育种人、老板,只要干种子,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如何服务三农?种子出了问题,琢磨如何对付老百姓,这样的公司只能走向灭亡。田贵军老师的VK之路走的很稳,坚持Reid/黄改之路,不盲目加入外来系,年推广面积大于1000万亩,经过考验的自交系才有目的有步骤地导入,循环改良,不断提高遗传增益。VK的12个品种在河北推广,从未出现大毛病,更不会出现各种怪象。

      MY73在争论中成长壮大,成为黄淮海第一大单品,其扩张势头未减,类MY73品种迅速跟进,加密又成了热门话题。河北省单产提升计划,MY73是首选。玉米是C4作物,光能利用率高,靠群体提升单产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不二法门。美国育种家史高特对我们讲:美国育种界也走了二十年弯路,追求稀植大穗。黄淮海生育期只有100天,灌浆期只有20-27天,密度降得再低,果穗也干不过东北和西北,只有靠加密来提高玉米单产。

      笔者从2015-2017连续三年在鹤壁程相文老师地里进行高密试验,从5000株/亩到10000株/亩,2018年又在河北容城李建民老师试验地安排高密试验,5000-10000株/亩。从2015年-2025年,连续11年安排高密试验,主要试验地在高邑。在黄淮海,没有特殊管理,与农户大田施肥持平,从5000-10000株产量呈抛物线型。从5000-7500株/亩,呈上升趋势,7500-10000株/亩,产量开始下降。

      2024年河北高邑试验基地,乙禾7511(东兴8号)7411株/亩,1434.696kg/亩,创造了我们的最高单产纪录。亩施60kg(1.5袋)住商复合肥,未追肥,面积1.27亩,眭立文、张连须地块。河北冀农公司王建民带着杨红业和韩福祥,一眼便盯上这个组合,又钻进地里,仔细测密度,打开果穗,认真观摩,认为将创高产记录。收获脱粒时宁夏红禾种业许军总经理参与,拍了照片,带走样棒。该组合母本NSS×men;sota13二环,父本,南美几个系复合选系,一种全新杂优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有识之士,育种界的觉悟者,刘占文博士、窦秉德博士、薛光辉老师、康同五老师、余潘锁老师等洞悉高密的重要性,但加密受诸多因素控制,不是育种家一个群体能决定的。

      种质资源

      没有耐密种质,搞不出耐密品种。耐密需要四个条件:

      1)具有Br2(致矮基因),提前表达,控下不控上,底盘低(吴春来语),密度增加,株高穗位一条线,不起伏,这样才能增加抗倒伏能力。李少昆教授团队创造的玉米高产记录品种首先能把穗位控住。密度大于5500株/亩,穗位呈抛物线型,抗倒解决不了。

      2)高密下能正常吐丝散粉,结实良好。株型结构合理,棒三叶宽大肥厚,穗上节间长,杆细,上三叶叶向指小于35度,旗叶更小,大于5500株密度清秀通透,阳光能打进来,光合作用不受影响。

      3)高密下不出毛病,高密郁闭,结实不良,病害加重,倒伏严重,那就没法加密,“抗性即产量!”首先是耐密。

      4)对光温不敏感,具有广适性,年度间差异小。

      地力与肥力

      李少昆教授一再强调,生产500Kg玉米需:

      22.8斤纯N-----折45%尿素50斤;

      7.8 斤纯P-----折46%二铵17斤;

      22.5 斤纯K-----折60%氯化钾38斤。

      大部分农户施底肥20-40Kg(0.5-1袋),不追肥,不是不想追肥,而是没有追肥机器,无法开沟施肥,雨后撒施,吸收率只有15%,浪费严重,污染环境。

      播种机严重滞后,60cm等行距,如果是枝繁叶茂品种,大喇叭口已封垄,根本进不去人,即使有机器,开沟施肥会严重伤叶。投入少,化肥少,无法加密。

      生产成本

      种子公司算经济帐,种子论粒卖,每袋4200粒,比装5500粒成本大大降低。4200粒,如果不能及时浇水,麦秸麦糠多,影响出苗。一般贴茬播种,亩出苗率80-90%,有的品种装4500-4800粒,一般保苗密度3500-4000株/亩。播种密度60*28cm。

      播种机械滞后

      60cm等行距,没法调整,小行距,等行距,大株距,密度上不来,不能增加密度。

      育种家的难题

      地头交易,卖湿粮,穗轴越粗越好,脱水越慢越好,不追求籽粒产量,这就给育种工作者出了大难题。黄淮海玉米种植密度问题争议很大,有一个观点比较趋于一致:5500株/亩是密度极限。

      我们上学时讲合理密植,那时的合理密度是3000株/亩,美国玉米年增加40株,100年增加了4000株。我们认为,以目前的育种水平和种质资源,黄淮海密度可增至6000-8000株/亩,单穗重150g左右,但农机具,栽培措施必须跟上,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单季玉米可以,下茬小麦,接茬很紧,不好操作。黄淮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浇蒙头水,一次齐苗,不再浇水,拔节以后,农户习惯浇大水,多户共用一个水井,轮流浇水,浇几个小时有规定时间,延长时间搞滴灌,不好操作。(罗志强 尚天祥 郭庆辰河北乙禾种业公司 供稿)

      小编说:极端气候频发,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密度争议不断。如何定密?关键还得看科学。不少种业公司在推出品种时,是否真扎实做好了密度试验?试验数据从不骗人——每一个品种都应有其最适种植密度。公开数据、合理推广,才能以“不变”的科学应对万变的天气。

下一篇:凝心聚力•玉见“芯”未来!鸿翔种业黄淮大区战略合作大会在河北深州成功举办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