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种业市场呈现典型的“碎片化”特征,企业数量庞大但竞争力分散。据农业部统计,国内种子企业数量高达8700多家,但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只有100多家,具备科研能力的种子企业不到总数1.5%。在玉米种业领域,2021年全国持证经营玉米种子的企业达到1920家,形成“千企竞逐”的局面。这种分散格局与全球种业高度集中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2020年全球种业前五强占据52%市场份额,而中国前五强企业市场份额总和仅14%,行业龙头隆平高科的市场占有率仅5%,玉米种业面临着“多小散弱”的格局。
图片
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将提升种业行业集中度视为重要任务,农业农村部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尽管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希望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但实践效果有限。深入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产业链结构与运行机制,可以发现种业公司实质上是在与国家科研单位进行竞争,导致市场整合困难重重。我国玉米育种创新力量主要集中于农业科研院校,以现在为例黄淮海市场以河南农大、贵州农科院、北京农科院品系为主导,东华北中晚熟以铁岭院、山西农大、北京农科院品系为主导,西南以四川农大品系为主导,导致科研机构与头部企业形成事实上的竞争关系,成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第一重障碍。
从种业研发的资源分配来看,我国现行种业研发经费、育种资源和科研人才大多集中于公益科研单位。以科研经费投入为例,2024年中央财政对种业的投资规模达12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向了科研院所和高校,这使得科研单位在品种研发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种子企业在研发资源获取上相对困难。科研单位一方面享受国家财政投入从事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又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在玉米品种研发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凭借丰富的资源,成果斐然,通过品种转让获取高额收益,而且这些研发出的品种不会都独家授权,都会授权给多家企业,一个品种授权给一家企业,十个同一母本或父本的品种就会授权给十家企业。截至2025年7月,我国有近千家正常经营状态的玉米相关企业,众多企业依赖科研单位授权的相似品种开展业务,使得市场上玉米品种繁杂,同质化竞争极为严重。比如,在某一区域市场,可能同时存在数十种特征、产量相近的玉米品种,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只能大打价格战,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从市场份额角度分析,即使是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也难以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前十大玉米品种集中度从2013年的34.4%下降至2021年的22.9%,市场过度碎片化,表明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被大量同质化品种稀释。中小企业在品种权上的“低门槛”进入,使其能够依靠与科研单位的特殊关系获得品种权,依靠科研单位授权品种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进一步分散了市场。
这种科研单位与种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根源在于我国种业科研体制。一方面,科研单位需要将成果广泛授权,获取经济利益,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对科研单位的依赖程度过高。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对科研体制进行深度改革,放开审定制度,让种企成为创新主体。但这一过程面临着诸多难题,如科研单位如何转变观念、种企如何提升研发能力、利益分配如何重新调整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总之,农业农村部领导期望的提高行业集中度,压缩品种审定数量,打造大型玉米种业公司的目标,在当前种业公司与国家科研单位的竞争格局下,面临着重重困难,短期内难以实现。不会因为压缩品种审定数量就能解决同质化问题,就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只有当科研院所回归基础研究、取消品种审定制度、实行品种派生制度、企业成为真正创新主体时,市场机制才能发挥整合作用,才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此之前,中国玉米种业的集中度提升目标仍将面临科研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制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