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淮海夏玉米农户反馈及笔者发现,玉米青枯病(玉米茎基腐病,Fusarium–Pythium 复合侵染)已在部分区域发生呈中度发生风险。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由镰刀菌、腐霉菌、细菌等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该病害通常在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发生,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据农业气象专家和植保技术专家分析,2025年青枯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主要原因:
气候因素:7-8月高温高湿(尤其是暴雨后骤晴)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镰刀菌、腐霉菌等)的孢子萌发、繁殖和侵染。连续阴雨后暴晴 植株根系活力下降,抗病性减弱,同时环境条件极利于病害爆发式发展。
品种抗性缺口:许多主栽品种对腐霉菌抗性较弱(2025年前审定品种很多未进行腐霉菌抗性鉴定) 品种本身易感病,为病害发生提供了“温床”。或长期种植同一抗源品种导致病菌产生适应性,抗病能力下降。
栽培系统脆弱: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湿度增高,形成利于发病的小气候。连年耕作与秸秆还田,病原菌在土壤中逐年累积,初侵染菌源量巨大。偏施氮肥,钾肥等中微量元素不足,植株徒长,组织柔嫩,茎秆强度不够,抗逆抗病能力下降。
综合防控建议:
面对青枯病的挑战,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至关重要,单一措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1. 选择抗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选择同时对抗镰刀菌和腐霉菌都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并关注品种抗性的更新换代。
2. 优化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避免长期连作玉米,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例如与大豆、棉花、蔬菜等非寄主作物实行2-3年轮作,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科学施肥:增施钾肥(如硫酸钾)和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钾肥能显著增强茎秆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
改善田间环境:适时晚播,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及时排涝,中耕松土,增强根系活力。
3. 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使用含有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菌灵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对预防前期侵染有较好效果。
4. 加强监测与应急防治: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田间病情,尤其在雨后天晴的关键时期。发病初期,可尝试使用无人机飞防作业,喷施戊唑醇、嘧菌酯、丙环唑等杀菌剂,同时可添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起到“一喷多效”的作用,延缓病害进程。但需注意,药剂对青枯病的治疗效果有限,重点在于前期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