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现代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海宁市立足本地优势,大力推动制(繁)种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和产业链融合,扩大制种规模,提升种子繁育水平,目前我市粮油制(繁)种面积发展至2.5万余亩,并创下多项“浙江农业之最”纪录。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激发产业活力。将制种产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方向,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积极性。实施订单良种奖励政策,对按合同交售水稻、小麦良种的农户给予奖励,每百斤常规水稻种子奖励30元、每百斤杂交水稻种子奖励100元,每亩最高不超过300元;每百斤小麦种子奖励30元,每亩最高不超过150元。签订制种保底订单,鼓励制种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安心,带动增收效果显著。探索制种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政策+金融+保险”保障体系,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户制种收入。
二是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良种选育和高效繁育技术落地。构建三级技术体系,联动省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海宁市农作站,组建专家团队,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加快品种更新迭代,每年引进水稻、小麦、油菜新品种超百个,积极开展制种高产攻关,其中杂交油菜“浙油杂1403”创攻关田亩产、百亩方平均亩产2项“浙江农业之最”纪录。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和培育优势制种基地建设,开展制种农机农艺融合试验,提升良种保障供应能力,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