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雷振生在“一麦众承”平台发表文章,就优质专用小麦与高产多抗、优质专用与兼用相结合等关键问题,分享了其个人见解及团队在优质专用小麦育种领域的思路、实践成果与进展情况,旨在与业内同仁交流探讨,共同推动种业行业的发展。
一、优质专用与高产多抗结合问题
我们团队是我国最早开展小麦优质育种的团队之一,至今已有40余年的时间。在多年的育种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优质专用与高产多抗的确是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很难做到有机统一。在生产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品质很好(如达到国标强筋一级或企业收购一类优质麦标准)的品种,但产量往往达不到高产品种标准,在某些农艺性状或抗性上也存在不足,因此推广面积都不大;推广面积较大的高产品种,尽管抗逆广适性都不错,但达不到优质专用,做不到企业加价收购。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物质合成和能量消耗方面,因为量和质毕竟是相互制约的,很难同时提高;其次,在育种实践中,由于1BL/1RS等含有抗性和产量基因的育种材料的利用,高产多抗的骨架已搭好,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进一步高产相对容易,但由于1BL/1RS材料中1B染色体短臂上优质亚基的缺失和黑麦碱的导入,对加工品质有不利影响,因此优质育种很难利用。此外,目前还缺乏含有高产和多抗基因的优质材料,导致优质品种产量和抗性普遍不如高产品种。
那么,如何实现优质专用与高产多抗有机结合?我们的思路是,在现有技术途径和资源材料受限的情况下,要想让品种在生产上得到较大面积推广,就不要片面追求过高的品质和产量,而是要在保持品种特点的前提下,力求两者在高水平下实现平衡。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培育的优质专用品种,品质上要符合企业加价收购的标准,产量上要不低于一般高产品种;培育的高产品种,不但产量要高,更要稳产广适,同时品质还能满足加工大众主食产品(面条、馒头)的要求。当然,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资源材料的不断发掘和创新,将来二者完全有可能在更高水平下实现结合。
二、优质专用与兼用结合问题
就以上问题谈几点个人观点和看法。
首先,专用是优质的前提,优质必须与具体的食品加工相对应,每种食品都有自己的质量和品质要求;
其次,正因为每种食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品质要求,因而很多品种往往只能满足一种或一类食品的需要,很难做到兼用;
专用和兼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结合的。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主要有两大类:烘烤(焙)类食品和蒸煮类食品,其中烘烤类食品主要受蛋白的质和量影响,而蒸煮类食品既受蛋白品质也受淀粉品质影响。从理论上来说,蛋白品质的改良和淀粉品质的改良是不矛盾的,选育出蛋白品质和淀粉品质均好,因而烘烤品质和蒸煮品质均优的品种是完全可行的。从生产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不同食品对品质的指标范围要求有交叉和重叠,也的确可见到有些品种可满足多种食品加工的需要。另外,从专用粉加工角度看,目前很少采用单一原料生产,只要主体原料基本符合要求,完全可通过配麦或配粉及工艺的调整来达到要求;同时,加工企业也更需要能满足多种食品加工需求的原料和品种。
那么,如何实现优质专用与兼用的结合?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要创制蛋白和淀粉品质均好的育种材料。为此我们利用百泉3199与高产品种豫麦2号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分子标记结合理化指标、烘焙蒸煮品质的选择,创制出豫麦47,成功聚合了5+10、Glu-B3d、Wx-B1b等品质性状优异的基因,烘焙品质达到原农业部部颁面包小麦标准,是本世纪初我国主推优质品种中唯一报道含Wx-B1b的面包品种,面条评分居首位。截至目前,全国46家育种单位利用豫麦47培育出衍生品种71个,成为我国面包面条兼用小麦育种骨干亲本;其次,我们综合利用生化标记、面团流变学特性检测、烘焙与蒸煮评价并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建一套独具特色的优质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要点是:以优良的面包面条加工品质改良为核心,尤其注重含5+10亚基、非1BL/1RS易位、Wx-B1b类型的标记选择;强化理化和烘焙蒸煮品质递进式筛选,其中早代(F1-F3)进行标记、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等指标的筛选,中、高代(F4-F7)进行粉质仪、面筋仪等指标的测定,出圃定型后进行烘焙、蒸煮品质的评价;同时,同步加强产量和抗逆性状的选择。利用该技术体系和创制的亲本材料豫麦47,育成了面包面条兼用型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拓宽了强筋品种的加工用途,在较高产量水平下解决了烘焙与蒸煮品质难以有机结合的技术难题。
以下是我们在优质专用品种选育方面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总结:
三、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基础研究及其育种进展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团队在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基础研究及其选育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1.优质强筋品种选育
强筋小麦主要用作烘烤类食品,其加工品质主要由面筋蛋白组分及其含量决定,特别是麦谷蛋白(由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强筋小麦育种主要以优异高分子谷蛋白亚基Dx5+Dy10的选择为核心。本团队通过构建面筋蛋白组分检测平台,发现不仅麦谷蛋白亚基组成起作用,其含量对加工品质也至关重要,因而在优异亚基组成的基础上提高其含量,是进一步提升品质的有效手段。由此提出了以“优质亚基+含量”选择为核心的优质育种新策略;同时本团队还开发并优化了针对谷蛋白亚基主选基因的检测技术,如研发出Glu-B1位点5个Y类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特异分子标记,并实现从蛋白电泳到DNA高通量荧光分型的技术升级,日检测能力提升至8万份以上,具备全自动、高通量特点;此外,还创建了基于面筋聚集仪特性的快速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方法,可实现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早代选择。
在育种利用方面,本团队利用液相色谱技术筛选出澳大利亚7亚基超表达材料CD87,通过回交结合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将其导入到中强筋品种郑麦369中,高分子麦谷蛋白含量提升26%,稳定时间可达20分钟以上。育成郑麦366、郑麦379、郑麦918等一系列优质强筋品种。其中郑麦366面包体积达930 cm³、评分94分,超过进口美麦DNS,衍生品种60余个,累计应用超1亿亩,成为益海嘉里、中粮集团等一些大型加工企业订单收购品种,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麦379曾连续4年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品种,多年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以郑麦379为核心品种的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麦918区试亩产较对照增产12%且达到国家中强筋品种标准,实现品质和产量协同提升,以1918万元转让生产经营权,刷新国内小麦品种经营权转让价格纪录。
2.优质中筋小麦品种选育
中筋小麦主要用作蒸煮类食品,其加工品质除受蛋白(面筋)质量影响外,淀粉品质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本团队已挖掘出上百个与蒸煮品质相关位点,开发出12个与蒸煮品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优质中筋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选择手段。育成的代表性品种郑麦136,多年多点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达800公斤以上,且具抗寒、抗倒、高抗条锈病等特性,先后通过河南省、国家、湖北省审定,在近年多种自然灾害考验中表现卓越,成功抵御了倒春寒、锈病、穗发芽、罕见高温与持续干旱等多重挑战,展现出超强的环境适应性和稳产能力,授权企业延津帝益麦公司已连续两年种子销量突破1亿斤,位居我国种企麦种销量前列。最近,该品种已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品种推广目录“成长型品种”首位,并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种植面积位居河南省主导小麦品种第二位。
3.优质弱筋/酒用小麦品种选育
弱筋小麦主要用作加工饼干、糕点等烘焙类食品,但近年来被酒企大量收购作为酒曲原料。弱筋小麦与酿酒小麦品质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共同点是都要求籽粒偏粉质、硬度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低;不同点是酿酒小麦除需较高的淀粉含量外,还需保证一定的蛋白质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要求较高,利于微生物发酵及酒曲制作;而弱筋小麦则要求面筋强度弱、延展性好,利于加工。本团队与茅台等酒企合作开展长期制曲试验,提出外观偏粉质(角质率≤40%)、硬度小于60、蛋白质含量12-14%、总淀粉含量大于60%的酒用小麦品质评价指标;同时,与茅台、国台、郎酒进行专用品种选育合作研究,共筛选到12个满足酿酒品质指标要求的小麦品种,育成郑麦113、郑麦817、郑麦819等弱筋/酒用小麦新品种,其中郑麦113为目前河南省小麦良种区试南部组对照品种,也是茅台基地主要收购品种。
4.未来优质育种方向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团队未来优质专用小麦育种的方向及其重点工作:
面包烘焙类品种:重点解决湿面筋含量偏低、延展性偏弱等问题,聚合高分子谷蛋白亚基1Ay、7OE以及控制亚基表达和含量的基因,目标是选育产量不低于主推品种且烘焙品质达到国际一流的强筋品种。
高档面条小麦品种:解析淀粉影响蒸煮品质的相关机制,克隆色泽基因,创制适宜制作高档面条且产量高于目前主推品种的优质中筋品种。
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鉴定氮吸收等基因,导入优异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培育产量高于目前主推品种且加工企业认可的弱筋品种。
营养功能性小麦品种:通过理化诱变等获得SBE-IIa、SBE-IIb突变体,聚合变异类型,培育产量不低于主推品种,且抗性淀粉含量>10%的专用品种。
作者简介:雷振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原学者。主持育成郑麦366、郑麦379、郑麦136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50余个,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人才与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