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亩地收600多公斤干谷,这两年采用‘5C技术’,产量稳定在750公斤左右,今年预计会达到800公斤!”立秋前夕,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优质稻健康栽培与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现场观摩与验收会在福清市举行,种植大户杨德飞望着田里长势良好的水稻,高兴地算起经济账。
杨德飞提到的“5C技术”,是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何敦春团队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程兆榜团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谢联辉的植物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等理论为基础,研发出以稻田生态要求为导向,科学控种、控苗、控肥、控水、控药的水稻健康生态种植技术。
“农民在水稻种植中,很容易肥料用太多,农药用过头。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产量,还给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何敦春说,优化种、苗、水等自然和人工生产要素,在实现对水稻病虫害有效防控,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实现增产。
以“减药先减肥,减肥靠栽培”为主线,2016年起,何敦春团队和程兆榜团队开始研发5C水稻生态种植技术,通过种、水、苗调控,为减肥创造空间;通过水肥调控,为减药创造空间;通过苗情苗势、稻田水分和肥药调控,为水稻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生态条件,实现绿色、低碳、生态、高产四兼顾。该技术在培育壮秧、快促分蘖、早控群体、主攻大穗、巧治病虫等关键环节细化了一系列实操规范。
农民常规种田,需要多次施肥、三次用药,每次还要多药剂混配,而在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的加持下,农民只需施两次肥,打一次药,每亩工本降低了120元,但产量却提升近30%。自2022年以来,该技术已在江苏省的姜堰、洪泽、盐都,以及福建省的福清、涵江、邵武等地试验推广上百万亩。
“酒香也怕巷子深,‘5C技术’的方向是对的,特别在沿海地区‘甬优’系列品种种植试验中,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庭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技术体系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建立,重点开展优质稻提质增效、轻简化栽培及绿色发展等技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
“人类耕作要顺应自然,而‘5C技术’的核心就是绿色。”谢联辉对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也表示高度认可,“技术实现了‘一优三高五效益’。高效高抗高产多管齐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规模效益、持续效益齐头并进,将来一定能把这项优质技术推广到更远、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