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部党组种业振兴推进会安排部署,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7月31日-8月1日,全国农技中心在贵州岑巩举办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培训班。培训班全面总结了“十四五”基地建设成效,深入分析水稻机械化制种存在问题和挑战,部署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工作举措。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张晔出席培训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出席活动并作专题报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方涛出席培训班并致辞。
培训班指出,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基地现代化水平和安全稳定供种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当前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2%,但在父母本插秧、赶粉、父本割除等关键环节的综合机械化率不足50%,尤其是丘陵山区仍面临“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困境。一方面是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滞后,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田块的制种要求,另一方面是农机农艺农服等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机械化相关标准与技术规程尚未建立,导致杂交水稻关键环节高度依赖人工,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培训班强调,各地各单位要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任务目标,以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关键技术为重点,持续改善制种基地基础条件,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全面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凝聚政策合力。各省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家规划布局衔接,做好本省的种业基地建设规划。各基地县要把水稻机械化制种纳入“十五五”基地建设规划与年度实施方案中,整合多方资源,加力推进制种机械化发展,推动制种产业再上新台阶。二是要突破技术瓶颈。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加快适配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重点突破父母本插秧机、赶粉无人机、父本割除机等核心装备,优化父母本花期调控、水肥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全程机械化集成方案,总结适宜不同区域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模式和装备解决方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三是要深化产业协同。各省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格局,优先支持制种大县进行宜机化改造,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农机科研院校和制造企业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装备技术难关,特别是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化作业机械;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的制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探索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
培训班特别强调,当前正值汛期,各基地要统筹做好防灾减灾与制种生产,确保全年供种安全。培训班现场观摩了杂交水稻机插秧、无人机赶粉、立体育秧工厂、智慧制种平台、智能数字化加工中心等,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就种子认证、种子活力、水稻制种机械化等方面培训授课。来自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12个水稻制种主产省种子管理部门、水稻制种大县、国家水稻种业阵型企业,以及全国水稻种子市场发展研究组成员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参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