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粮食展望》报告发布
全球粮食商品市场前景相对乐观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粮食展望》报告。该报告表明,全球粮食商品市场前景相对乐观,除食糖外,所有商品产量预计都将增加。
该报告指出,就核心农产品而言,全球大米、玉米、高粱和油籽产量预计将分别创下历史新高。但报告同时强调,全球粮食生产仍易受不利天气条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延宕持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影响。
FAO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表示,虽然农业生产趋势看似稳健,但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可能正在增加。
这份报告对包括小麦、粗粮、大米、油料作物、食糖、肉类、乳制品和渔业产品在内的主要粮食商品的生产、贸易、消费和库存进行了市场评估和最新预测,还估算了全球食品进口费用总额。
报告预计未来一年全球小麦产量将小幅增长,但人均食用消费量将下降。产量增长预计主要由欧盟13%的增长预期推动,同时印度因种植面积扩大有望创下产量新纪录。
粗粮产量预计将增长3.4%,达到创纪录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巴西、欧盟等地区稳健的产量前景,美国尤为突出。预计美国玉米产量将增长6.0%,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扩大。更有利的天气条件预计也将提振南部非洲的玉米产量。
FAO还发布了对来年全球大米产量的首次预测,预计年增长率为0.9%,达到5.515亿吨的历史新高,主要可归因于亚洲预计将出现增产。受非洲强劲需求以及印度与南美出口增加的推动,预计2025年国际大米贸易量将增长1.4%,达到创纪录的6050万吨。作为人类膳食组成中最重要的谷物,全球大米人均食用消费量预计将提高,其中低收入缺粮国的增长幅度预计可达2%。
该报告还更新了FAO对2024年全球食品进口费用总额的估算,预计较上年将增长3.6%,达到近2.1万亿美元。主要原因包括咖啡、茶、可可和香料的进口费用激增29.3%、果蔬进口费用增长8.1%以及肉制品进口费用增长5.6%。相比之下,其他粮食类商品的进口费用则出现下降,其中谷物进口费用下降4.6%。
2025年,贸易紧张局势和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进口量和价格,进而影响全球食品进口费用总额。其影响因国家和商品而异,取决于进口依赖程度和替代品可得性等因素。不利天气事件和供应链中断可能进一步推高进口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