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小而散、弱而慢,种业震荡里,如何活到未来|听石话
2025-07-13  浏览:968

      引言

      种子,这枚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芯片”,其产业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一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单产提升的迫切需求,另一面却是国内种业“小而散、弱而慢”的深层困局——8700余家企业中,仅5%具备真正自主研发能力;核心种源受制、成果转化不畅、研发投入受限、同质竞争激烈、保护机制待强......

      未来的种业领军者,究竟该以何种姿态破茧而出?本文以一家颇具代表性的种企为案例,探索在困局与使命交织的时代,种业公司究竟需要蜕变成什么样子,方能真正担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千钧重担。

      01

      行业呼唤

      一粒种子,关乎亿万人的饭碗,更系着国家安全的命脉。然而,这个被称为“农业芯片”的产业,在光环之下,正经历着深刻的阵痛与蜕变。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的种业,可以概括为“小而散、弱而慢”。

      全国种业企业数量庞大(约8721家),但真正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仅占约5%。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制种和销售环节,创新动力不足;

      “卡脖子”之危犹存,部分核心种源、关键技术(如部分高端蔬菜、畜禽种源)仍受制于人,面对国际竞争和潜在风险时,保障体系存在脆弱性;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学研用融合不够紧密,好品种难以快速、精准地到达农户手中;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发投入有限(2023年全行业研发投入约76亿,投入强度6%),难以支撑需要长期、巨额投入的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攻关;

      “同质化”与“保护难”,品种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净化仍需加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执行效果有待提升,影响创新积极性。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种业的突围方向日益清晰:告别“小而散”,走向“强而优”。政策层面,《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国家战略旗帜鲜明地指向“科技自立自强”与“全链条提升”。行业共识也逐渐凝聚:未来的种业头部企业,必须是以硬核科技为根基、以深度融合为路径、以系统解决方案为输出、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使命的“创新引擎”和“产业生态组织者”。 这意味着:

      从传统的经验育种跃升到工程化、智能化、生物技术驱动的精准育种,大幅提升创新效率与品种性能;

      打破“单打独斗”,深度链接科研院所、推广网络与终端农户,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创新闭环;

      提供“良种+良技+良法”的综合服务,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增产增收实效;

      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02

      商业化育种,超越商业

      当粮食安全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种业公司肩负着超越商业的战略使命。 FAO报告揭示全球每11人就有1人面临饥饿,中国每年进口1.5亿吨粮食的缺口,美国政客“粮食武器化”的叫嚣——这些背景让丰度高科“振兴民族种业,端牢中国饭碗”的宣言显得格外沉重。

      那么,当下的中国种企,是如何面对上至政策、下至市场的种种困局、挑战与需求的?

      就在上个月,一场在无锡太湖举办的种业大会提出“百亿增产”的豪言壮志。它何以如此大口气?这份颇为“高调”的计划,背后有怎样的底气,是否对于种业企业的发展有参考意义?

      提出这一计划的,是丰度高科。计划里的宏大数字,并非平地惊雷,而是“硬核土壤”。

      作为一家民企,虽然在传统视角中其销量不处绝对头部,但在行业“震动期”里的敏捷、创新、勇敢,值得一探。

      其十年如一日构建的“育选繁推服一体化”体系,正是未来种业的核心竞争力雏形:10个全生态区育种站如星罗棋布,150余个测试点与6000多个定位试验点织就精准评价的天网。五年间325项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62项授权,是实验室里基因编辑的寒灯夜战,是田间地头抗逆性状的千次筛选。

      单产提升的密码,更藏于产业生态的协同脉动之中。丰度高科对专家学者与经销商的深度绑定与友好关系,说明孤立的创新无法孕育丰收,其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是2170个县级网络与4万个乡镇节点构成的毛细血管,让品种表现数据实时回流,让区域种植方案动态优化;而本次大会上与育种家及推广团队的签约,更是对“创新共同体”的生动诠释。未来顶尖种业公司,必是产业生态的“超级连接者”——向上整合高校院所的前沿发现,向下打通农户田间的最后一公里,横向融合智能农机、数字农服、绿色农资等要素。这要求种企从“卖种子”转向“提供增产解决方案”,构建覆盖“种、管、收、销”的全链条服务能力,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激活产业链的价值枢纽。

      03

      答案在探索中生长

      告别“小而散”的旧格局,拥抱“强而优”的新生态,这不仅是政策的指引,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描绘了未来种企可能具备的画像——科技制高点的攀登者、农业生态圈的赋能者、全球格局的塑造者。但这幅画像的细节,远未定型。

      AI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呼啸而来,如何高效整合、降低成本,让尖端科技真正普惠田间?巨大的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平衡点,又在哪里?

      从“卖种子”到“卖增产”,意味着服务链条的极大延伸。种企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有效整合农机、农技、金融、加工等多元要素,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利益分配机制如何设计?

      “技出粮进”知易行难。面对复杂的国际规则、知识产权壁垒和本土化挑战,中国种企出海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技术?是品种适应性?还是综合服务能力?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 丰度高科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揭示了方向、展现了可能。但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未来的成功模式,必然是多元化的。关键在于:

      如何找准定位? 是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还是全产业链的整合者?是聚焦主粮安全,还是发力特色经济作物?

      如何构建核心能力? 是深耕生物技术,还是打造极致服务网络?是建立强大的数据平台,还是培育卓越的品种创新能力?

      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国家使命? 在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农户增收的同时,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种业公司的终极形态,并非写在纸上,而是孕育在无数行业同仁的实践、碰撞与反思之中。它需要我们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对产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农业图景的勇敢想象。

      我们邀请您一起思考:

      在您看来,未来5-10年,种业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将是什么?

      面对科技投入与市场回报的张力,您认为可行的解决路径有哪些?

      在构建“良种+良法+良技”的服务生态中,种企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最大的难点又是什么?

      您所在的企业,正在为适应未来进行哪些关键的布局和尝试?

      中国种业的未来画卷,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执笔。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真知灼见,分享您的观察、困惑与洞见。让我们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在探索中共同勾勒未来种企的清晰轮廓。

下一篇:新华网|守护农业“芯片”!走进种子“诺亚方舟”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