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阳泉市西南舁乡西南舁村的100余亩土地上已泛出一片青绿。玉米新苗迎风摇曳,谷子、高粱、芸豆、藜麦等作物也陆续扎根。西南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卫斌说:“2023年我们集中对这片地进行了生态修复,这里将成为全市重要的富硒种质资源繁育基地。”
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阳泉市持续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动态摸清“家底”的同时依托科技力量开展抢救性繁育,解锁每粒种子的“生命密码”,力争让每粒种子“有身份”“可再生”,不断丰富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在2021年至2023年的阳泉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中,平定县、盂县、郊区3个农业县区出动200余名农技人员,走村庄、访农户,拍摄种质资源照片千余张,全面盘点了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要求等基本信息。“野生猕猴桃、野生连翘、牛蹄黄谷子……”说起当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参与普查工作的阳泉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岳润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摸清“家底”更要守好资源“家产”。在位于平定县冠山镇河头村的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一片约30亩的地块是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基地。这里分区种植的牛蹄黄谷子、白马牙玉米、三道眉瓜子等长势良好。负责基地日常管护的阳泉市保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记录各类数据,为生长期的作物拍照存档。“我们公司的农技人员全程参与了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并负责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基地的日常管护。虽说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但在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陆续对100多个阳泉本地特异种质开展了抢救性繁育,让许多濒临灭绝的品种重获生机。”李海平说。
阳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李晓东介绍,长期以来,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不少适宜本地种植的本土品种。这些品种或因产量低,或因抗病害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成为主要品种,但它们身上都含有良种基因。近年来,当地坚持及时、动态搜集整理,逐步建立健全特异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鉴定评价,不断提高育种水平,重点围绕珍稀、濒危、名优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无人机植保、人工授粉、种子低温贮藏等一系列科技手段,阳泉市农作物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工作有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当地将大力扶持有市场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种业基地对接,加快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凝聚多方力量持续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