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种业商务网主播团队走进河南农业大学,深入该校副校长汤继华教授领衔的玉米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团队,探寻玉米核心种质育种的关键技术与成果,为种业农业行业从业者带来前沿资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育种工作虽面临周期长、风险大、失败率高的挑战,但汤继华教授团队凭借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汤继华教授团队长期聚焦玉米育种基础理论与高效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玉米种子的“中国芯”。他们以高产优质、耐密抗逆、适宜机收为育种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手段,如提前开花散粉时间、优化根系角度增强抗倒伏能力、改善株型和籽粒形状等,紧密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将玉米育种事业做到了极致。团队在基因克隆与机制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先后克隆了10余个与玉米株型、产量、抗性、杂种优势等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明确了调控玉米铁含量的关键基因ZmNAC78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铁营养强化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因资源;克隆了全球排在前列的南方锈病抗病基因RppC,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阐明了玉米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发现atp6c基因导致雄花败育的机制,并克隆了恢复基因Rf4和Rf5,提出了稳定不育胞质供体、双基因恢复系的三系利用策略,建立了不育化制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已有10余家种子企业使用,有效降低了制种成本,促进了不育化制种技术在种子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汤继华教授团队已申请10余个玉米功能基因的发明专利,成功选育出20多个通过国审和省审的玉米新品种,并在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其中,MY73品种凭借耐密性好、容重高、出籽率高、综合抗性好等突出优点,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2023年,该品种推广面积达2088万亩,成为当年全国推广面积排名第一的玉米杂交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汤继华教授团队的实验室里,悬挂着三条横幅,上面写着送给学生们的三句话:“人生阶段性”“科研时效性”“细致、精致、极致”。这不仅是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农业从业者的一种启示。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科研人员更要精准把握研究对象的季节性特点和科研的时效性要求,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能拖延。
种业商务网主播团队此次走进河南农业大学,不仅深入了解了玉米育种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更深刻体会到了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和对农业事业的执着追求。我们期待这些成果能够为种业农业行业从业者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我国种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