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耐热更安心
芒种日,种了200多亩小麦的河南省民权县花园乡陈庄村种粮大户吴成林正站在地头,紧张地看着收割机在田里穿梭。约一个小时的工夫,十亩地收割完毕,他急忙上前,从运输车斗里抓起一把麦粒,放在手心仔细观察。
“这个‘郑麦1860’俺种了三四年了,产量都不错,也抗倒伏。去年就在这片地里,还创了亩产903公斤的高产纪录。今年下雨少,我就多浇了2遍水,所以这麦粒看起来还是比较饱满的,这下俺放心了。”
吴成林口中的“郑麦186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院士团队的得意之作,也是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成果中的佼佼者。“郑麦1860”在减施肥料20%的情况下,与常规施肥情况下产量相当。“郑麦1860”已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约5000万亩,近年来的21次机收实打测产都超过800公斤,是实打实的“高产王”。
为了更好满足小麦主产区对良种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小麦联合育种攻关单位选育了一批抗赤霉病、抗旱节水、优质专用、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优质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扬麦33”“扬麦53”等70余个赤霉病抗性品种大面积推广,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危害;华北麦区“衡麦29”“冀麦691”等一批节水品种,在足墒播种、春浇一遍水条件下,可实现亩产千斤以上;“郑麦1860”“中麦6052”等氮磷养分高效品种更加符合当前控药减肥的绿色发展要求;优质专用品种“济麦44”“中麦5051”拥有良好的加工特性,适合制作面包、馒头、面条,让餐桌上的主食更加美味。
近年来,民权县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院县合作”,联合当地种业优势企业,将好品种尽快推广进千家万户。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慎举介绍:“在陈庄村,‘郑麦1860’近年来能给农户带来每亩800~900元的纯收入。并且‘郑麦1860’非常适合制作面条、馒头等主食,因而深受面粉企业的喜欢。”
“今年‘郑麦1860’扛过干旱、高温干热风的危害,丰产潜力和抗灾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郑麦1860’的示范推广力度,通过建设‘郑麦1860’绿色增产增效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小麦主产区大面积单产提升。”
盐碱地上好收益
像等待高考放榜一样,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常家村的种植大户常岗耀在地头焦急地等待专家组的测产结果。
“常家村有不少地是中度盐碱地,小麦产量比正常地块低不少。去年我在政府支持和科研人员指导下试种了几十亩‘中油杂501’油菜,不过受到冬季低温和春夏干旱的影响,产量究竟能有多少,我心里没底。”常岗耀坦言。
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顿小玲介绍,“中油杂501”是该所王汉中院士团队研发的油菜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具有耐密植、耐盐碱、高产、高油、多抗的突出特性,在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表现良好。如今科研团队将“中油杂501”搬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的常家村,针对中度盐碱地和冬季低温情况,继续开展品种试验,希望引领黄淮海地区冬油菜种植新的绿色革命。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产油量占国产油料作物的50%左右,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油菜育种联合攻关体系一体化推进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研发、急需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培育出高产高油多抗新品种22个、短生育期品种15个、抗根肿病品种30余个、耐盐碱品种7个。目前,全国选育登记高产高油(含油量≥48%)油菜品种占比达到23%,适宜在南方“稻稻油”三熟制地区推广的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60余个,为国家“油瓶子”安全打牢了坚实基础。
“这一季我听了专家的话,在冬季上冻前做好防冻措施,又在春季补浇了一次水。虽然别人认为这样做很麻烦,但我晓得这样才是省事。”常岗耀说,“像这盐碱地,要有好种子、好方法,才能有好产量!”
经过紧张的收割、过磅、计算,测产专家组组长、青海大学副校长杜德志揭晓机收实打测产结果:“亩产312.23公斤!再次突破300公斤!”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个产量。盐碱地种‘中油杂501’,收益嘹咋咧!”常岗耀激动地说。
良种攻关再出发
“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品种对极端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是近几年老天爷对我们育种人提出的新课题。”河南省麦类种质资源创新与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琳认为。
当前,我国大宗作物品种和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水稻、小麦已实现了种源100%自给,为粮油丰收奠定了基石。但面临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带来的不良影响,面对“四良”融合、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新要求,育种事业奋斗永远在路上。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导致的农业生产风险加大是当前不可回避的全球性问题。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组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迫切需要开展先导性育种材料创制和技术集成攻关,研判未来可能出现的客观风险,提前谋划布局。此外还要突出优势产区,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进一步推进种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威胁作物生产的重大灾害分区设立品种抗性最低标准,用种子的优良本底、强大基因应对自然气候的不确定性。
好品种的诞生,凝聚合力、高效攻关的机制十分重要。国家已建立各大作物育种联合攻关机制,推动育种材料、育种技术共享,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今年5月召开的国家油菜育种联合攻关交流暨高产高油油菜品种展示评价“看禾选种”现场观摩活动要求,要不断提升育种效率,围绕高产多抗、适宜机收、继续解决品种“有没有”和“好不好”问题,推动生产用种持续更新换代。
让良种“落地”,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加快农作物优良品种展示评价和示范推介是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国通过设立品种展示示范点,搭建“看禾选种”平台,让更多良种走向生产应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良种与良机、良田、良法的协同联动,取得“四良”融合的最大收益,让良种带来的效益体现在农业全产业链条的高效建设上,展露在农民丰收增收时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