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某商场前的绿化带被改造成一块水稻田,引发网友关注与热议。有人称这是现实版“向往的生活”闯入了城市,也有人提议以此为契机开设插秧体验营。
当前城市绿化带多是“草坪+灌木+乔木”的标准搭配,在恰当的时机与合适的地点,将传统绿化带尝试改种水稻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探索,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打开了农耕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或许有人会认为绿化带稻田有“博噱头”之嫌,但笔者以为,其意义并不在于能打多少粮食,只要能让更多城市居民因此关注农业、了解“三农”,就是值得赞赏的。
当然,这里并非是说在城市里,绿化带种水稻就一定比种其他苗木更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这片城市稻田都承担起了自然教育的功能。无论是年轻父母带孩子辨认稻穗,还是路过的行人随手拍照分享,都让农业知识和农耕文化,成为身边可以触摸的生活体验。城市治理本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期待更多城市探索创新,在现代化空间中,守护可生长的文化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