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迭代升级推动区域结构优化
黄淮海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夏玉米主产区,近年来在品种迭代升级方面成果显著。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多变,麦-玉米两茬种植模式独特,且病虫害多发,这促使育种技术不断向高产、抗逆、抗病等方向突破。例如在2024年9月中国种子协会开展的寻找玉米高产品种测产活动中,黄淮海区域有11个品种参与测产,其中9个品种产量超过1000公斤,京科836更是以1106.65公斤的高产成绩位列榜首。这些优秀品种展现出强大的抗逆能力、综合抗性和广适性,在多灾害叠加的环境下仍能保持高产稳产,有效提升了区域玉米产量。
科研力量聚焦综合抗性育种,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筛选出适应性更强的品种,推动种植结构向高效集约化方向转型。
韩俊强老师在2024年10月9日YD268签约仪式上报告提到: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品种发展趋势呈现出高抗倒伏、耐合理密植、抗逆性强(能抵抗旱、涝、温、照等多种不良条件)、对主要病害达到中抗以上、生育期适中以及适合机械收获等特点。自新世纪以来,黄淮海夏玉米区经历了农大108、郑单958两代品种的更迭,但至今尚未完成有效的第三次换代。当前的玉米品种呈现出一种割据状态,如MY73、联创系列品种(裕丰303)、登海系列品种、良玉99、东单1331、沃玉3号、京科系列品种等仍是该区域的主栽品种。
黄淮海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超级大品种的领航者,由于该区域夏玉米所面临的胁迫远大于其他玉米生态区,所以在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成为大品种的玉米品种,往往会推广至东北、西北春播中晚熟区并成为主栽品种。新世纪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玉米品种,如掖单13、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都是从黄淮海区域起步(包括后来在北方春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的先玉335),并成为主栽品种。然而,至今玉米国家科技一等奖已经缺失14年,未来谁能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仍需拭目以待。
随着种业振兴进入第五个年头,成效逐渐显现,玉米品种正式迈入大换代阶段,转基因技术也正式开启产业化进程,玉米价格进入承压波动周期,制种成本居高不下,品种分化明显,种子供给过剩的新周期全面开启。目前,玉米种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既充满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二、生物技术产业化加速行业洗牌
生物技术(如转基因)的应用已进入政策支持阶段,这正在推动玉米种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重塑。具有抗虫、耐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正逐步替代传统杂交种,尤其在高风险种植区域,其推广价值更为显著。在政策导向下,技术储备丰富的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占据有利地位,而那些依赖传统模式的中小企业则面临市场份额被压缩的困境,行业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
2023年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示了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名单,其中包括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这51个品种于2023年12月7日全部通过审定。2023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颁发了全国首批转基因经营许可证,联创种业、登海种业等26家种企获批,转基因玉米种子正式进入销售环节。2024年10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又公示了第二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通过名单,包括2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到了2025年4月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已有9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通过初审。
在当前的种业格局中,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中信系”、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中化系”已正式登上世界种业舞台,先正达稳居世界种企第三,隆平高科多次入围前十。隆平高科多年来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业务规模。这一系列收购动作助力隆平高科加速整合国内外业务,实现种业全球化布局。此外,“国投系”也强势诞生。
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实力较强的种子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市场占有率有望显著提升,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而一些实力较弱的小企业或没有自主品种的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转基因性状公司的合作,面临无转基因玉米品种上市的尴尬局面,甚至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三、供需矛盾倒逼产业转型
当前,玉米种业市场面临着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升级的矛盾。低端品种由于抗性差、产量不稳定,逐渐被市场淘汰。而消费者对于玉米品质与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催生了对高端品种的市场需求。同时,国际竞争压力凸显,暴露出国内技术差距,这促使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品种升级与产业链整合。
据全国农技中心统计,2023-2024年度,玉米种业市场供需比为167%,2024-2025年度供需比更是高达175%,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价格和品种选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品种在市场上销售顺畅,而一般品种则出现滞销现象,形成库存积压。
四、种植模式革新与技术协同效应凸显
传统粗放的玉米种植模式正加速向绿色高效模式转型,一系列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通过滴灌、微灌等方式,精准地将水分直接输送到玉米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精准施肥技术则依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结合土壤肥力状况,精确计算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确保玉米在各个生长时期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避免肥料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规模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的深度结合,有效降低了新技术的应用门槛。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培训等方式,将先进技术推广至千家万户,使得广大农户能够轻松掌握并应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这不仅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快速普及,还加速了新品种的推广进程。种植模式的持续创新为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应用场景,从而形成了“技术-模式-品种”协同发展的良性闭环。
近年来,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通过合理密植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再结合滴灌和精准施肥技术,满足玉米在高密度种植下的水肥需求,使玉米植株能够更好地生长发育,提高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精准农业技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实现对玉米种植过程的精准监测和管理。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种植模式的革新,如自动驾驶播种机、无人植保机等。这些智能化农机装备具备高精度作业、自动化控制、远程监控等特点,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
五、气候常态化挑战驱动抗性育种加速突破
黄淮海区域的气候问题日益严峻,旱涝交替、病害频发等现象趋于常态化,这促使育种目标必须转向培育多抗性、广适应性的玉米品种。科研领域积极行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速培育耐逆境品种,重点攻克关键性状,以应对复杂环境对产量的威胁。
面对旱涝交替的气候挑战,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正深入研究玉米的抗旱和耐涝机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挖掘和鉴定相关基因,培育出抗旱耐涝的玉米新品种。在病害防御方面,科研团队加强对玉米病害的研究,培育出具有持久抗性的玉米新品系。针对高温胁迫,科研人员探究玉米在高温环境下的生理生化变化,挖掘相关基因和分子标记,培育出耐高温的玉米品种。对于盐碱地种植问题,科研团队积极开展耐盐碱玉米育种研究,创制耐盐碱新种质,培育适应盐碱地种植的新品种。
技术驱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引领种业技术发展,推动玉米种业不断进步;政策与市场联动:政策支持为新技术应用提供空间,市场需求升级促使种业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抗逆性品种为核心:多抗性品种成为种业竞争的关键,育种工作注重培育适应复杂环境的广适性品种,保障玉米产业稳定;模式创新赋能:绿色技术与规模化种植相融合,为新品种提供实践平台和应用基础,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种业竞争将围绕企业的技术整合能力和全产业链布局展开,政策风向与技术创新速度将是影响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来源:文章素材由种业商务网综合整理于行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