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黄淮海夏玉米品种的抗锈选育与改良
2025-04-16  浏览:1006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夏玉米主产区,近年来面临玉米南方锈病(由多堆柄锈菌 Puccinia polysora引起)的严重威胁。该病害因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及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特性,导致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受阻、植株早衰,减产幅度可达20%-80%。2023年黄淮海地区锈病大爆发,90%以上品种感病,暴露了抗性种质资源的匮乏。本文综合当前研究进展,系统梳理抗锈病育种的关键技术与未来方向。

      一、玉米南方锈病的危害与抗性需求

      1. 病害特征与传播机制

      南方锈病的夏孢子堆呈黄褐色,密集分布于叶片正面,病原菌在南方沿海地区越冬后,随季风向北扩散至黄淮海地区。其发病适温为27℃以上,高湿环境加速流行。2023年苏皖、河南、河北等地锈病暴发,导致感病品种提前枯死,产量损失显著。

      2. 抗性现状与育种紧迫性

      据统计,2018-2020年黄淮海区427个国审玉米品种中,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占比不足10%。传统主栽品种如郑单958因抗锈性不足,种植面积大幅缩减,而高抗品种如沃玉3号、康农玉8009则迅速占领市场。这表明,抗锈性已成为品种推广的核心竞争力。

      二、抗锈病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1. 经典抗源材料的应用: K22与苏湾类群

      K22:源于热带种质78599与5003选系,高抗锈病但感茎腐病,成为黄淮海抗锈育种的骨干亲本。

      VK22-4:沃玉3号的父本,通过VG187-4与K22杂交获得,抗性基因来源清晰,已广泛用于抗锈组合选配。

      QB5746:通过改良DK加苏湾热缘,在锈病高发年份表现出稳定抗性,容重高品质好,兼具抗倒性。

      DF27:河北贺东峰老师选育,黄改加苏湾热缘,锈病免疫。对先锋选系、郑58选系一般配合力非常高,品质容重高。目前已审定及在试验程序的品种超过30余个,推广潜力巨大。

      2. 热带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热带种质(如苏湾类群)虽抗锈性强,但存在光温敏感、生育期长等问题。通过回交转育,将热带抗性基因导入温带骨干系(如黄改系、瑞德系),例如京2416K、L719等材料。京2416K以京24为基础,导入抗锈基因后组配出京科682、现代965等品种,抗性等级达中抗至抗病。QB5746为Lodent加苏湾类改良,籽粒窄小,需配大粒母本应用。K22类抗锈改良中容易出现茎腐病,且出籽率低。一般选育出自交系生育期偏长,通过延长生育期来提高抗性,各有利弊。

      三、抗锈病育种策略与技术路径

      1. 回交转育模式   

      热带抗源×温带种质:例如以郑58为基础,导入K22后回交转育抗锈选系,平衡抗性与适应性。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针对抗锈病主效基因(如Rpp9、RppC),开发分子标记加速抗性筛选。例如,利用KASP标记对回交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可缩短育种周期2-3代。

      3. 田间抗性鉴定体系

      人工接种鉴定:在海南锈病高发区建立病圃,采集叶片锈菌,用清水洗涤后,将菌水在清晨或傍晚喷施在叶片上创造发病条件筛选抗性材料。再通过多环境测试,结合黄淮南片(高发区)与北片(低发区)的生态差异,分区制定抗性标准。

      4. 抗性与其他性状的协同改良

      抗锈改良需兼顾生育期、抗倒、配合力等特性,实现抗锈性与高产潜力结合。

      四、成功案例与挑战:

      1. 代表性抗锈品种

      沃玉3:大穗抗倒,高抗南方锈病,黄淮海区推广面积超千万亩;

      康农玉8009:抗锈、抗倒伏,耐密品质好适应机械化收获;

      京科938:以京2416K为亲本,抗锈等级达中抗,稳产性突出。

      东风17;永协327、1908:以DF27为亲本,配郑58类、先锋类母本,籽粒大品质好容重高。

      2. 现存问题

      种质同质化:过度依赖苏湾、K22等老牌抗源,遗传基础狭窄;

      抗性持久性不足:病原菌毒性变异可能导致抗性丧失,需持续监测;

      知识产权限制:多数基因编辑抗源材料受品种权保护,制约中小种企利用。

      未来方向与展望:

      利用QB5746、DF27、金系865K、京17DXD350、QD001组建父本群体,采取开放式授粉方式,聚优轮回选择,择优选育出根系发达、容重高、出籽率高、果穗较大、矮秆、光敏钝化。见光就散粉、脱水快、籽粒较大、配合力高的自交系。

      利用K22与瑞德改良回交系(K22不要直接应用),加入PH2GAA、郑58、沈3336、M03组建母本群体,采取开放式授粉方式,聚优轮回选择,择优选育出中矮秆、果穗长丰产性高、根系发达、坚韧秆、耐密性好、中晚熟自交选系。

      在黄改杂瑞德黄淮海经典模式下,两个群体杂优模式显著,一般配合力高;群内均有大面积应用历史,稳定性及广适性强。采取高密度强胁迫接种选育,分子辅助选育手段,单倍体加快进程,形成企业商业化育种核心根基。

      黄淮海地区玉米抗锈病育种已从单一抗性筛选转向多性状协同改良,但面对病原菌进化与气候变化,仍需持续创新种质资源、优化技术体系。未来,通过分子育种、智能化技术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有望实现抗锈品种的精准设计与可持续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核心支撑。

下一篇:北京发布大风后农业复产指导意见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