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小麦生产概况及产业发展
2025-01-12  浏览:969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口粮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全球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2016年,世界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2010.76万hm2,约占全球谷物种植面积的30.7%,远超过玉米水稻大豆,居世界谷物种植面积之首。全球小麦总产约74946.0万t,约占世界谷物总产的26.3%,仅次于玉米和水稻,居第3位。

      小麦,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栽培的草本植物,拥有着深厚的栽培历史。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属于禾本科、小麦属,自新石器时代起,人们便开始驯化种植小麦,至今已有超过1万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地位于亚洲西部的新月沃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小麦的繁荣。小麦因其适应性强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世界小麦总种植面积中,冬小麦约占75%,其余为春小麦。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左右。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主要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单产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2016年)。

      小麦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面积约占世界小麦种植面积的45.6%,其次是欧洲,占28.4%,北美洲占12.3%,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各占5.1%、5.0%和4.0%(图1)。各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与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基本一致。

图1世界小麦种植面积分布

      世界小麦主要生产国的产量及消费

      2016年,全世界有50个国家的小麦产量超过了110万t。其中,有16个国家超过了1000万t,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乌克兰、巴基斯坦、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英国、伊朗、波兰。埃及、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都在800万t以上。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西班牙都在600万t以上。有10个国家的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的3%以上(图2),中国占17.6%,是世界第一产麦大国。

图2

      小麦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子粒磨成面粉后,可加工成馒头、面包、面条、饼干、糕点、油条、火烧、煎饼、水饺等以及西方人喜食的披萨饼等各种食品;而硬粒小麦的面粉可以制作成西方人喜爱的通心粉等食品。浮小麦(未成熟的子粒)可以作为中医药的材料,小麦苗汁还是近年来流行的健康食品之一。

      小麦在中国种植区域的分布

      小麦在我国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遍及全国各地。北从黑龙江漠河县、南到海南岛、西起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东抵沿海各省都有小麦种植。这些小麦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小麦,而普通小麦中又以冬小麦分布广,其种植范围已推进到北纬45度局部地区,在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廓也有大面积种植,并登上了海拨41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但是冬小麦主要产区仍集中在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市以及苏北、皖北、关中平原等地,种植面积一般占该地区粮田面积的40~50%以上,占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的76%左右。其他种小麦多系零星分布,其中以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较多。密穗小麦在甘、滇两省种植较多;硬粒小麦在内蒙古、新、陕三省区种植较多。

      中国栽培的小麦以冬小麦(秋、冬播)为主,目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常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的90%以上,其余为春(播)小麦。冬小麦平均单产高于春小麦。中国小麦主产区主要种植冬小麦,种植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四川、湖北、陕西、新疆、山西、甘肃等11个省(区),约占全国冬小麦总面积的94.93%(2015年)。种植春小麦的主要有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宁夏、天津、河北、西藏等省(区),以内蒙古面积最大,西藏单产最高,新疆产量第二,单位面积产量均在5 700kg/hm2以上(2015年)[9,10]。

      60年代初,曾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8个主区即北方冬麦区(冬(秋播)小麦播种最早的在8月中下旬,最晚可迟至12月下旬),南方冬麦区和春小麦区(春(播)小麦多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也有5月份播种的,个别的还有推迟到6月上旬播种的)以及10个亚区。70年代中期将小麦划分为8个种植区,其中包括8个副区。即:

      1.黄准平原麦区包括鲁、冀、豫平原的大部和苏、皖两省,淮北平原、晋南、陕关中平原。是中国主要的产麦区。

      2.北部麦区指东北、西北麦区以外,黄淮平原以北的麦区。可分冬麦和春麦两个副区。

      3.西北麦区可分为两个副区:(1)新、甘冬春麦副区;(2)青海高原春麦区。

      4.东北麦区包括黑、吉、辽大部地区,是我国春小麦主要产区。

      5.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沪、苏、赣、湘、鄂、浙大部地区和皖南、豫南及陕汉中地区。

      6.长江上游麦区包括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以及金沙江下游地区,可分为两个副区:

      (1)云贵高原;(2)四川盆地。

      7.华南麦区包括闽、粤、桂三省区大部、台湾全省和滇南。是中国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小的区域。

      8.西藏高原麦区冬小麦主要集中在海拨2700~4100米之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小麦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品种推广、单产提升以及总产量增加等方面都是世界领先。并且,小麦是主要农作物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7%以上。

      我国小麦总产居世界第一。从全球范围看,小麦总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乌克兰等。2022年,中国以1.38亿吨的产量稳居第一,其后是印度1.03亿吨,俄罗斯9100万吨,美国4490万吨。

      单产居世界先进水平。全世界小麦年种植面积在30~33亿亩之间,总产达到7.0~7.8亿吨。我国作为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常年种植面积3.5亿亩,2022年总产达到1.38亿吨。2022年平均单产水平达到390.4公斤/亩,10年间增加了22.3%。我国小麦平均单产水平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单季种植的国家,但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小麦出口大国高70%;比同属一年两熟制的印度高60%。

      杂交小麦世界领先。在杂交小麦领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攻克了国际杂交小麦不育系难以繁殖、育性恢复不彻底、制种稳定性差、种子成本高、环境污染重等科学难题,创制出一批在高产、节水、耐盐碱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在乌兹别克斯坦,我国培育的杂交小麦品种JM6-3在他们国家率先实现审定,这是中国在国外审定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小麦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小麦品种选育从最开始的注重培育高产品种,逐渐过渡到产量和品质并重,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新麦26”“西农511”“济麦44”“中麦578”“丰德存麦21”“扬麦23”等通过审定后推广面积迅速增加,单个品种每年的推广面积都超过100万亩。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和规模化订单生产比例逐年增加。

      2023年6月,国审通过了197个小麦新品种。除高产稳产品种106个外,还包括优质强筋弱筋、绿色抗逆、耐盐碱品种共计91个。其中,优质强筋、弱筋品种52个,“新麦58”“洛麦47”“龙麦86”等12个品种达到强筋标准,“宁麦39”“瑞华麦519”“周麦42号”等37个品种达到中强筋标准,“川麦1694”“蜀麦114”“蜀麦1671”等3个品种达到弱筋标准。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2022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6家小麦强优势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包括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等。

      我国小麦种业科技创新为促进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各地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研发实力增长快的代表性优势种企及创新性品种。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小麦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目前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优质专用和节水抗旱品种仍不足、病虫草害逐年加重、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思考。另外,由于土壤、气候、种植制度的复杂性和管理技术的差异性,不同生态区之间及同一生态区不同农田之间小麦单产差距很大。对此有相关人士建议:健全小麦相关收购标准,科研育种单位要重视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品种的选育,品种审定部门要制定相关的审定标准(《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2024年修订)》实施,有望进一步提高品种审定质量),生产管理部门要完善灾害天气预警机制,普及“五良”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应用效率,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种业创新引领,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稳产高产孰重孰轻?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