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关注】近期高温高湿,褐斑病易爆发
2024-07-11  浏览:337

      玉米褐斑病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是一种土传病害。笠年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侵害玉米幼嫩组织。7月的雨量大小决定夏玉米区褐斑病初始病斑出现的时间,尤其是暴雨后更利于病菌的侵染,土壤贫瘠、潮湿和低洼地块发病较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特别是前期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料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易感褐斑病;雨水频繁,高温高湿加上田间玉米植株密度过大,病菌传播速度快,褐斑病易发。近期的大范围降水有利于该病发生,据气象部门预计,未来十天,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累计降水量有50~90毫米,部分地区有100~18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其中8-13日,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河南、苏皖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褐斑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15%,严重的可达30%-40%。

      玉米褐斑病发病症状

      玉米褐斑病也是我国夏玉米区常发病害,玉米褐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一般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发病初期在玉米叶片上出现很多黄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后期,叶片和茎上会出现无规则的大斑点,玉米叶面组织坏死并裂开,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措施

      病害发生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药剂保护。防治玉米褐斑病可用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2.5-15毫升/亩、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50毫升/亩、35%唑醚.氟环唑悬浮剂25-40毫升/亩、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20-25毫升/亩、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等进行喷雾。同时选择性加入芸苔素内酯、氨基寡聚糖、磷酸二氢钾等,提高植物抗性,提高防效。视发病情况7-10天再喷一次。

      防控建议

      病害防控要采取“早察早治,一喷多防”的防控策略,防控主要以化学防控为主,兼顾其它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及时做好田间监测预报,提早制定防控措施,采用高效绿色低毒低成本的杀菌剂组合进行病害综合防控,以实现一喷多治的效果。选择防治玉米褐斑病的药剂应具备高效、持效期长的特点。

      来源:种业商务网综合景县农业农村局  东阿农业农村

下一篇:亏损超1.5亿元!大北农公布上半年业绩预告;丰乐种业也亏了→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