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25  浏览:108

 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自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的声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祖祎祎 邓卫哲  2024年3月25日

  
 
20240325_007_01_81933
 

与会人员参观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 资料图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2021年起,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三年来,在各方各地协同推动下,我国种业发展蹄疾步稳,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2024年,步入“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种业振兴迎来新的起点。

  在3月17-20日召开的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上,2000余位国内外嘉宾和种业同仁共赴三亚,各界政企代表、业内专家学者围绕下一阶段行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开展研讨交流,分析种业新形势、新任务,为合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探路蓄力。

  农业“芯片”蓄势待发

  提升单产潜力巨大

  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讨论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分品种增产任务和分区域增产布局,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聚焦粮食产能提升分享见解,贡献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新时代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根本支撑。通过育种技术创新性突破,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种业新模式、新业态,是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

  “2023年,全国小麦平均单产385.4公斤,分别比2002年和2012年提高了133.6和48.4公斤,是三大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最快的作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录祥表示,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目标是在2023年至2030年,实现小麦单产年递增0.5-1个百分点,到2030年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单产达到420公斤。“下一步,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小麦重大新品种是基础,推广集成技术缩小产量差是当前重点任务。”

  可见,充分挖掘我国作物单产潜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潜力在哪?如何挖掘与提升?

  以水稻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表示:“从团队比较研究与示范结果来看,无论哪个稻区,从种到收的栽培全过程都蕴藏着较大的增产潜力,可见栽培在挖潜提产上大有可为。”在新形势下,突出各主产区栽培上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区域栽培水平是我国水稻生产现代化最现实的重大科技需求,是挖潜提产的重要途径。

  挖掘种子的增产潜力,除了在良法上下功夫,还要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琪介绍,以小麦来讲,耐盐育种主要涉及五大麦区,包括东北春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团队通过小麦-十倍体长穂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育成“小偃60”等一系列小偃麦新品种。其中,抗旱小麦新品种“小偃155”平均抗旱指数1.214,耐盐性1级,适于河北沧州地区旱薄地种植。2022年,尽管受到当年冬季特强寒潮等不利影响,新品种仍表现出突出的抗逆高产特性,2023年6月在河北黄骅大面积示范亩产达411.9公斤。通过小麦耐盐育种,科学家通过种质创新实现“以种适地”,让旱薄地变成了丰收田。
 
  南繁硅谷全面升级

  种源根基愈加稳固

  2024年1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共同印发《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南繁迎来新的历史阶段。

  近年来南繁建设不断推进,2023年,南繁种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产业雏形初现。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育红介绍,下一步,海南将锚定南繁硅谷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建设目标,聚焦“种源+种业+种市”,全力推进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推进南繁硅谷建设。按照南繁硅谷建设规划“一城两地三园”功能布局,推动建设重大科研设施、种业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任务和工程,推进产学研创新主体加速集聚,逐步打造种子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加速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支持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科研平台,培育本地“当家品种”,加快推进南繁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以三亚、文昌等种业园区为重点,加强种业龙头企业引进,做大一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做强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做精一批南繁种业CRO(指育种全环节技术服务)企业,培育壮大南繁产业新业态。四是全力做好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快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激励种业做大做强。五是不断优化种业营商环境。高水平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全面净化种业市场环境。积极争取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引进审批权限下放海南,推动繁殖材料进口“运抵地”政策落地,提升资源引进效率。

  南繁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规范已经走过了60多年,如今南繁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在题为《用好两大新机遇,开创南繁事业新阶段》的报告中表示:随着南繁事业迈入新阶段,要统筹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统筹好南繁种业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的安全,以高水平的安全保障高质量的发展。二是统筹好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南繁硅谷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的优势,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三是统筹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坚持部委指导支持,海南统筹落实,协同推进建设。四是统筹好海南与全国的关系,加强其他省份在资源配置、平台构筑等方面与海南南繁硅谷的资源对接和战略协同,统筹全国力量共同推进南繁事业更好的发展。五是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南繁种业既要融入和服务好国内大循环,也要吸引和配置全球资源,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瞄准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型种业创新体系

  大会上,加强科企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等话题被一再提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发达国家及种业跨国集团凭借成熟高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拓展全球市场,垄断趋势日益加剧。对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必须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新型高效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论坛上,来自政产学研多方业界同仁就种业新型创新体系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为下一阶段深入推进科企合作探寻道路。

  中国水稻研究所成果转化与服务处处长李春生介绍,近年来,单位采用精准的科企合作转化推广模式,“华占”系列推广面积超1.3万亿亩,水稻钵型毯状育秧盘育秧技术年推广面积超3500万亩……一系列科技成果年应用面积在1.5亿亩以上,支撑我国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科企合作是一种多赢的战略选择。”李春生说,企业是成果转化的主体,是技术承接的主体。通过科企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引领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成果产业化应用,面向未来提高技术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将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俗讲,科企合作是联姻,是命运共同体,如何选好合作伙伴,对双方都很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要重视科研投入,讲信誉。对于科研单位来讲,要选择实力过硬的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要服从于产业,符合时代发展、产业需求和企业现状。”回顾十年科企合作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认为,如何实现科企深度融合,仍是当下面临的挑战。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维波认为,国内科企合作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最终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他说:“除了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下一阶段,期待科研高校资深专家能够真正进入企业开展研发工作,希望国家能够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推动科企更深层次的融合,真正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种业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下一篇:打造种业协同创新平台 第二届新发地春季种业博览会在京开幕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