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央一号文件”,首要聚焦粮食安全。《意见》从粮食产能、耕地保护、农业基建、农业科技、经营体系、粮食调控、节约粮食等七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等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亿斤,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453万亩,同比增长0.5%;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90公斤/亩,比2022年增加2.9公斤/亩,同比增长0.8%。
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进口粮食1.62亿吨,同比增长11.7%。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介绍,从结构看,大豆仍占大头,全年进口量为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而另据共研网及部分农业专家的统计,最近几年,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18%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粮食的单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3年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介绍,中国水稻、小麦的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小麦的品质,特别是面条和馒头的品质,仍然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国水稻的单产比世界平均产量高13%,但如果拿全国的水稻单产水平跟美国相比,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的育种如果停留在常规育种和传统的育种方式上,要追赶美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万建民介绍,全球已有680多种基因编辑产品处于不同的产业化阶段,包括主要的农作物。诸如拜耳公司在定制种子和基因编辑等下一代育种技术上进行了前沿探索,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特定条件开发合适种子。他建议,构建新型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从2023年的“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到“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展现出转基因进程不断加速的趋势。2021年中国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年试点范围已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2023年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公告,裕丰303D等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脉育526等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大北农、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等上市种企均有涉及,同时转化体所有者相对集中,转基因育种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2023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批准发放85家企业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其中包括26家公司的36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0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批。从此次获批情况来看,先正达旗下的中国种子集团、中信集团旗下的隆平高科、以及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成为中国转基因商业化的先行探路者。2024年正式由试点阶段进入示范阶段,转基因玉米种植将扩大至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四川、云南、广西等8个省份,推广面积约1000万亩。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种植是否现在开放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回应,从试点的情况看,(转基因)与常规品种比较,在增产节本增效上,总体都有良好的表现。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在严格监管、严控风险前提下,按要求规范有序扩大应用范围。
展望未来,随着转基因品种审定落地,转基因商业化正逐渐步入快车道,产业化进程预计不断加快,国内种业发展即将迎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