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鄂州鄂城:做强种业 激活乡村振兴“芯”动能
2023-11-10  浏览:4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眼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少新特征、新气象,一些地方勇于创新实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8到10月,湖北广播电视台先后派出多路记者,聚焦县域发展,实地采访调研。全媒体系列报道《荆楚先行·县在行动》今天起播出。第一集,我们走进鄂州,通过一条鱼和一粒米的故事,来看那里做强种业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的经验。
      
      记者:“您给我介绍一下,您现在这边在做什么?”
      
      科研人员金健:“我现在负责的工作就是把鱼从水里捞出来,然后进行麻醉。”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博士们告诉我,这是在给武昌鱼做体检。
      
      科研人员肖正雨:“对它进行芯片标记,就相当于给鱼打上身份证、标签。”
      
      打麻药、照X光、印身份证、擦碘酒消毒……不到半分钟,一条鱼的体检就完成啦。看大家轻拿轻放的温柔手法,我猜,这条鱼不简单。
      
      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负责人刘继平:“武昌鱼它的背很薄,它只有草鱼的三分之一。”
      
      老刘经营着鄂城最大的武昌鱼加工厂。别看老刘现在提到武昌鱼满脸得意,十多年前,他在这条鱼上可吃了大亏。
      
      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负责人刘继平:“原先老武昌鱼加工厂,也亏损了几百万。”
      
      2003年,下岗的老刘办起武昌鱼加工厂,那时的货源不是来自家门口,反而要依靠六百多公里外的江苏宜兴养殖基地。
      
      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负责人刘继平:“因为江苏的鱼养殖成本比我们这边低,江苏的(武昌鱼)它的亩产量一亩可以产6000斤,我们湖北的养殖武昌鱼一亩只能产2000斤。”
      
      因为武昌鱼生长周期长、天气一热就容易生病……养殖成本高,但售价和普通的四大家鱼差不多,这都让渔民们望而却步。看来发展养殖,靠“天收”是行不通了。怎么能让更多的老乡愿意养武昌鱼呢?有一群鱼专家们行动了起来。
      
      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场长易万涛:“我们原种场主要的职能就是保种、育种、供种。一个产业要发展,种业是基础。”
      
      作为我国科学家命名的首个鱼类种名,武昌鱼这张地理金字招牌能否重新擦亮,对于鄂城,甚至对于湖北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由于鱼类生活在水里,育种管理远比其他动植物难度要大,从鱼苗到成鱼一般要经过好几轮“淘汰赛”。
      
      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场长易万涛:“一般都要经过4代,每代要经过它成熟以后,才能培育下一代。”
      
      经过科研团队12年的选育,2017年团头鲂“华海1号”横空出世。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华海1号生长速度、成活率都比未经选育群体高出20%以上。
      
      渔民们每亩可增加三到五千元的收入,老刘的公司每年加工鲜活武昌鱼高达2000多吨,还拿到几个外国订单。
      
      目前,鄂州市武昌鱼养殖面积已有40余万亩,带动4.5万人致富。当下正在培育的无刺武昌鱼,可以说是华海一号的升级版。
      
      科研人员张霜萌:“现在显示的就是武昌鱼身体躯干的骨骼,它是完全没有小刺的,但是主轴骨骼都是正常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博士后聂春红:“今年我们已经从第一代繁殖出了第二代的无刺武昌鱼,如果中国培育出来这种无小刺的这种经济鱼类,起码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就是很好的一个福音。”
      
      数十年寒暑只为这一尾一尾银鱼,同样在鄂城,一粒稻米也开启了十年磨一稻的漫漫“稻”路。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系副研究员吴贤婷:“今年福建不是有台风吗?所有的都倒了,就我们这个品种还很坚挺地在田里。”
      
      记者:“它的结实率能达到多少?”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系副研究员吴贤婷:“你看一下,没有空壳就是百分之百。”
      
      一粒米,如何能创造改变世界的奇迹?我在这个藏在小村庄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寻找着答案。吴贤婷是这片杂交水稻试验田的“虎妈”,她培育“孩子”绝不“娇生惯养”,必须脾气好身体壮,还得少吃多产。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系副研究员吴贤婷:“几内亚比绍当地种植水稻产量是3吨每公顷,我们红莲型在那边试种,去年的结果是6.5吨(每公顷),未来的粮食生产肯定要面对高温或者极端天气的挑战,因为它在巴基斯坦那些地方或者非洲的地方种植,它的(红莲型)结实率还能达到70%甚至80%以上,说明它的耐热性是非常好的。”
      
      红莲型品种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以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获得广泛认可,已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系副研究员吴贤婷:“将来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打造种业芯片科技含量这件事情上,最艰难或者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东西,我们育种家在田里把它解决了,放到农民那里他们就会变得容易。”
      
      多年来,鄂城区多方引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形成了以水产、水稻为主,蔬菜、水果、花卉苗木和生猪等特色产业为辅的都市精致农业产业体系。
      
      鄂州市鄂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蒋毅:“鄂城区要立足武鄂黄黄城市群中心区位优势,打造现代化种业新城,使其成为城市群的米袋子、鱼篓子、果盘子、菜篮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贡献鄂城力量。”
      
      无论是鱼种还是稻种,这一个个小小的希望都预示着大大的未来。粮安天下,种为基石。打牢种业资源家底的鄂城,不仅让产业“强起来”“特起来”,还解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赛道。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莹 赵立 倪晶 杨雨舟 责任编辑 潘念)
下一篇:广东2023年省级种业振兴行动专项资金项目入库申报指南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