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河北张北:瞄准种薯 领跑市场
2023-07-03  浏览:331
  桃花盛开,小草吐绿,一株株脱毒马铃薯种苗从组培室移入种植大棚,栽入穴盘,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的张北县播下了又一年的希望。
 
  平均海拔1400多米的张北县天气凉爽,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而空气干燥,为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于京、冀、晋、蒙四省区通衢之地,又为张北赢得“坝上重镇”之称。
 
  依托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张北县不仅成为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而且还发展成全国闻名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考察慰问,鼓励张北县把马铃薯原种育种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按照总书记的嘱托,6年来张北县在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供需缺口巨大的情况下,坚持种薯优先,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推广网棚原原种繁种技术,引导、鼓励和扶持种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引多元主体完善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县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年产量比几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占全国比重提升了约13个百分点。
 
  放大优势,原原种产量占到全国三分之一
 
  虽然从气候和土壤来看,张北地区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张北县独有的优势,那么缘何张北会“一枝独秀”?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正是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才转变思路,放开步子,立足原有基础,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产业结构,加快种薯产业的发展步伐,走出以集体经济发展种薯,特别是原原种生产的小康路。”这是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的感慨,也是这几年张北县马铃薯产业找准自身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在张家口坝上地区甚至在国内,可以说张北县都是马铃薯种业发展的先行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振林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因病毒引起的马铃薯退化减产问题,位于张北县的张家口市农科院坝上农科所就开始引进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
 
  此后,牵头人郭振国带领研究团队,用十多年的“慢功夫”,形成在无菌条件下通过马铃薯茎尖培养切繁无毒组培苗、在棚室中栽培组培苗生产原原种即微型种薯、再大田扩繁生产原种的繁种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无毒种薯开始在张北县甚至张家口地区推广,让马铃薯“植株一年比一年小,产量一年比一年低的”状况得到彻底扭转。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北县逐步成为国内马铃薯种薯育繁种优势地区。张北坝上马铃薯产业协会会长侯志臣表示:“张北县多年来在组培切繁、组培苗移栽、原种种植方面都培养出了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村人才,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但总体上看缺乏领军企业,经营主体存在散、小、弱等问题和短板,产业发展规模仍然偏小。”副县长张桂利在谈到2017年之前全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的情况时说,当时全县原原种生产面积只有不到2000亩,原原种产量只能占到全国的1/5。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但是优质种薯普及率仍较低。”赵振林说,“当时经过研判,我们认为优质种薯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所以张北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要调整结构,结合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缩减商品薯种植面积,扩大种薯生产规模。”
 
  几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出的方向,张北县在马铃薯种业率先发展的基础上,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编制发展规划,将原原种生产放到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进一步放大优势,引导、鼓励和扶持种薯企业建设生产大棚,扩大生产规模,整合涉农资金并撬动社会投资,着力打造微型薯高端生产基地。
 
  如今,全县已经引进培育种薯企业40多家,年生产脱毒苗8亿株,原原种生产网棚面积从2000亩增加到4500多亩,年产原原种11.2亿多粒,占到全国原原种总产量的1/3。
 
  眼下,在位于德胜村的张家口市大农种业有限公司,一簇簇细嫩的脱毒薯苗在组培中心的玻璃瓶中静静地生长着。在村里的一栋栋薯棚内,村民正忙着将组培苗移栽到穴盘里。而在白庙滩乡的原种繁育基地里,随着播种机驶过,一粒粒如鹌鹑蛋般大小的原原种被均匀地播进土壤。
 
  延长链条,产业年增加值9亿多元
 
  种薯秋后收获后,一般要在每年春节前才会陆续有外地客商前来采购,整个交易一直要持续到4月底。而商品薯的销售则经常遇到市场价格的波动,因而种植收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种薯产业要发展壮大,商品薯种植要提高附加值,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张桂利说,“所以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建设仓储设备,建立交易市场,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
 
  在回答这道必答题的过程中,张北县用几年时间在全县建成25个规模以上马铃薯仓储窖、气调库,仓储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总仓储能力达到60万吨左右。同时,以仓储、分级包装为基础,形成膳房堡微型薯交易市场、德胜种薯交易市场、永胜昌商品薯仓储交易市场。
 
  播种的季节,位于县城东南边缘油篓沟镇膳房堡村,总库容7亿-8亿粒的张北微型薯交易市场从繁忙中恢复了平静,两排14个大库中存储的马铃薯原原种已经全部售空。
 
  “看,考虑到冬季保温,存储仓库全部用厚厚的砖墙砌成,每个大库里还分有20个小库。”张北县种业协会会长温利军一边打开库门一边说,“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没有仓储和交易市场的配套完善,我们可能就没有现在原原种产业发展的规模,也不会达到现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马铃薯加工业也在全县整体产业布局的推动下稳步发展。目前,丰茂农业、晶润农业等生产淀粉、切块(条)加工的企业年加工马铃薯可达10万多吨。
 
  眼下,张北翼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又在张北经开区投资建设马铃薯全粉加工厂。指着正在建设的厂房,公司董事长张飞介绍,生产线预计今年8月份就可建成完工,9月份就要投产。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6万吨马铃薯。
 
  记者采访得知,经过延伸产业链,2022年以组培切繁种苗、微型薯繁育、原种生产、商品薯种植以及仓储、劳务、运输等服务和产品初深加工收入计算产值,张北县马铃薯产业年增加值总计9.25亿元,占到全县总产值的6.2%。
 
  而且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这几年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张北县获得了“中国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原原种之乡”的称号,张北马铃薯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用侯志臣的话说,“小土豆走向大市场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强化带动,种植加工惠及3万多户农民
 
  德胜村村民徐学海之前主要在大田种植生产马铃薯原种,一亩地能产1500斤左右,收入3000多元。“那时村里只有个别人种微型薯,虽然效益好,但大多数人没有大棚,也担心没有销路,所以大家也不敢轻易投资。”
 
  如今,在德胜村统一建起生产大棚后,徐学海也承包了两个棚,种起了原原种,销售方面“信息也很灵通”,种好的话一个棚一年可以收入两万多元。“一个棚能摆1100个55厘米见方的穴盘,连棚带穴盘包括水费一年的承包费只有3700元,而如果自己建棚,仅买穴盘就得花4000多元。”
 
  和徐学海一样,商品薯种植大户边金波也是张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前几年马铃薯收获后,一般会在地头销售一部分,然后存储一部分,除了存储成本,还要经常面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边金波说,他一共种有1000多亩马铃薯,今年已经全部和翼德农业公司签订交售合同,“订单种植有了保底价,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踏踏实实把地种好。”
 
  在张桂利看来,张北县优化马铃薯产业结构,推进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让农户在种薯繁育、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受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近几年,张北县通过鼓励村集体建设大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创建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发展的产业链中。
 
  去年,县农业农村局整合财政补助资金,在小二台镇小二台村建成占地500亩的马铃薯育种产业园区。今年,园区整体租赁给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五行圆农业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公司每年按照资产5%的比例进行分红,惠及小二台镇18个行政村和郝家营乡12个行政村,带动村集体劳务产业发展,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
 
  “虽然300个棚建在我们村里,但资产是属于30个村共有的。而且园区建起后,既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周边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小二台村党支部书记孙维说。
 
  据赵振林介绍,目前通过市场化、集群化、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路子,张北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性产业,共带动3万多户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下一篇:四川盆地至黄淮有强降雨 5日起京津冀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加强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