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种强农强——写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召开前夕
2023-03-31  浏览:1396

 

      奋进的春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种业。

      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座谈会召开;多个科研院校合作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先正达集团谋求上市;大北农将种业作为第一战略重点……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种强方能农强,农强方能国强。

      步入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都要求种业能够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为何要种强?如何聚势?能否跃升?怎么驱动?

海南三亚崖州湾畔,沟垄纵横,良田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上孕育出万千良种。

      种强——

      为何非干不可

      北京密云,“玉米团长”赵久然在地里看完品种匆匆赶往海南,马不停蹄;

      湖南长沙,水稻育种家杨远柱在宁乡关山村的育种基地穿梭,查看植株长势;

      海南三亚,育种家郑淑云提着一网袋材料,开始了新一天的科研……

      假如给中国种业的当下赋一个关键词,“振兴”最为恰当——

      自2021年中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合力推进种业振兴,有信心、有干劲。修改《种子法》,修订《畜牧法》,启动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遴选270家骨干企业形成种业振兴企业阵型,优化调整国家农作物和畜禽制繁种基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下,我国玉米、蔬菜、白羽肉鸡等自主种源比例稳步提升,农作物自主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以上,靠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粮食生产连过数关,在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破纪录北方秋汛、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下取得的成绩。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

      不过,盘点中国种业家当,一系列短板仍在。

      “新品种数不胜数,好品种屈指可数”,我国有全球人数最多的种业科研队伍,有保存数量全球第二的种质资源,有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的新品种权申请量,出大品种、大企业的能力却没有达到同等水平。

      怎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怎么让“种业论文强国”“种业专利大国”造就“种业强国”?在思考,也在出发。

      新的出发,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形势,锚定建设农业强国新任务——

      “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这是我国对国际局势最严峻的判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应对重大考验,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把牢发展主动权。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很少有人知道,1995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从净出口国到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如此巨大的转变是因为一粒种子——国产大豆单产低、效益差、竞争力不足。

      一粒种子也能撑起一个产业。上世纪90年代,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暴发棉铃虫,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国产抗虫棉品种的成功培育,打破了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目前,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达到99%以上,减少农药用量65万吨,带动新增产值累计1000亿元。

      显然,对一个国家而言,种业水平关系百姓的“饭碗”端不端得稳,更关系到国际竞争中一个民族的主动权。

      紧盯重点任务,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专节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刚刚结束的两会,也提出要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聚势——

      理顺四个关系

      北京着力打造“种业之都”、海南打造南繁硅谷、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河南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湖南推动岳麓山实验室交付入驻、甘肃打造全国玉米制种基地;

      黑龙江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福建建设“中国稻种基地”、吉林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各省推进种业振兴呈你追我赶、百舸争流之势。

      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了“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

      锚定目标,蹄疾步稳。各部门各有关方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高站位低落脚,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尽职担当,簇拥前行。步入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已初见成效。

      启动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国家农作物、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各种动工,坚持破立结合修改《种子法》,修订《畜牧法》,在制度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坚决态度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在夯实种业振兴资源基础和法治基础上迈出重要一步。

      审定通过自主培育的“圣泽901”等三个自主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现在已经超过15%,打破了国外种源垄断。自主研发“基因剪刀”,国产基因编辑工具实现了零的的突破,在推进种业振兴种源攻关和底盘技术上迈出重要一步。

      着眼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坚持百里挑一,从全国遴选了270家骨干企业,形成种业振兴企业阵型,优化调整国家农作物和畜禽制繁种基地,供种保障率由70%提高到75%,在培育种业振兴市场主体和种源保障能力上迈出重要一步。

      聚势谋远,知难而上。推进种业振兴还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要中央统领,也要地方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种业法规不断完善,改革政策逐步强化,种业发展环境日益向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制度发挥效力,关键在明确责任分工。中央抓好顶层设计,定方向做统筹,地方根据经济社会实际和具体产业,抓执行抓落实,不搞低水平重复。中央地方形成合力,全国上下一盘棋。

      要政府指导,也要市场调节——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产业链完整但市场主体“多小散弱”。政府要配套完善支持政策,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解决市场不愿意干或干不好的事。市场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增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加快培育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企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格局。

      要推进创新,更要强化保护——要下大气力支持和推进种业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核心主体作用。推进种业创新,必须保护创新者权益,核心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在保护上既要保护种质资源,又要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等种业创新成果。通过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真正实现种业创新发展。

      要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中国种业与世界同频共振。目前国外种企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在国内开展业务。要多走出去,参与国际活动,学习国外经验。要推进种业创新国际合作,与国外科研机构依法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研成果。要欢迎国外种企依法到中国投资,引进先进理念、优异资源、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

      跃升——

      后来者能否居上

      远在大洋彼岸的阿根廷是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如今这片异国沃土即将种上来自中国的转基因作物。

      国内种业龙头大北农集团的大豆性状产品已获阿根廷种植许可,在国内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公司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正全力推进“种出豆进”战略,以期更好地保障国家大豆安全。

      放眼世界,农业强国纷纷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迎来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转基因等生物育种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是农业强国科技竞争的焦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

      这是种业科技的重大变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堪比现代信息技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直接关系我们能否及时跟上世界农业强国的步伐。

      14亿多人要吃饭,耕地就这么多。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发生率高,饲料粮进口对外依存度过高。每年进口大豆超9000万吨,且大部分为转基因,耗费4000亿元人民币。“能够大量进口转基因,却不能在本土种植生产,逻辑无法自洽。”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显着,但距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以中外玉米大豆单产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为例,1995年美国的玉米平均亩产高出中国147公斤,2021年高出349公斤。1995年美国、巴西的大豆平均亩产分别高出中国47、36公斤,2021年分别高出101、107公斤。

      破解农业发展瓶颈,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生物育种是农业领域的革命性技术。数据显示,生物育种助力农作物单产大幅提升。生物育种产业化可让大田作物增产10~15%,效率提升15~20%,品质提升2~4%,可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减少进口依赖。

      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世界种业催生了三次并购潮。2016至2017年期间,拜耳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陶氏与杜邦合并,并购规模达2000亿美元。

      可以说,生物技术加速了农业全球化和资本化。因为生物技术具有跨越物种、品种和时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表达稳定且可预测,最终使种业第一次具备与资本对话的通用语言和对价能力。

      目前,德国拜耳、美国科迪华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40%以上。这些企业将自主研发和产学研联合创新紧密结合,美国科迪华和德国拜耳的种业总部都有数千名科研人员。科迪华在玉米领域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种专利、掌握60%以上的种质资源。拜耳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全球领先,是其强大竞争力的根本。

      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中国种业实现跃升,赶超农业强国的最优路径。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可以看出,发展农业转基因已是国家战略需求。

      让种业企业强起来是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核心。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协同,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让市场力量成为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种业并购和整合,令种业迅速集中,形成技术和资源垄断。生物技术的持续强势改写了传统种业游戏规则,打破了传统种业边界。资本介入使种业整体发展提速,产业分化明显。

      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快推进,中国种业企业迎来“洗牌”。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未来的中国种子企业数量将大幅下降,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以小品种为基础的小公司将转型、被并购或消失。小品种的局部优势将不复存在,品种数量将减少,大品种的推广面积扩大。基因性状高度集中,种子公司多选择在当地市场表现排名数一数二的基因。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13个玉米、4个大豆、2个水稻转基因项目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大北农、隆平高科、中国种子集团、杭州瑞丰生物等企业在列。不少种业企业正积极研发储备第二代、第三代转基因性状产品。

      需注意的是处理好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的关系。常规育种是品种改良的基础,生物育种需在常规育种基础上创制育种材料、提高育种定向性、精准性。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两者潜力,系统推进,相得益彰,不能顾此失彼。关键要在保持常规育种优势的前提下,更突出生物育种的创新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是对现行品种进行补充、丰富和修饰,自身骨架硬加上先进的生物技术是培育优良品种两大法宝。”

      驱动——

      平台如何赋能

      位于三亚崖州的中国农业大学海南育种基地,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玉米材料收获。10公里外,一座种业科技创新城加速崛起。

      海南,在中国种业版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得益于独特位置和光热资源,这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6次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我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都经过南繁加代选育。

      推进种业振兴,把南繁基地建成“南繁硅谷”!

      海南陆续出台政策并高标准实施,下决心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2021-2035年)》等相继落地,《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加速制定出台,发展脉动愈发强劲。

      5040亩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全面建成投用,20多家单位进驻并开展工作;南繁服务站(安马洋)、南繁服务站(坡田洋)相继揭牌,深化南繁“一体两翼”新格局;崖州湾科技城持续优化惠企政策,助力高科技种业企业创新发展。

      建硅谷,要能留住人。

      “过去,玉米材料在海南加代繁育后,仍要送回北京鉴定。现在,我们全程的科研都能在这里完成了。”近年来,随着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挂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始与实验室开展专业人才阶段性联合培养。如今,海南专项研究生近3000人。更多年轻科研人员来到海南,留在了海南。

      平台能够聚起强大合力。

      集中力量攻坚种业振兴,2021年,中国种子大会从北京搬到海南。设论坛、搭平台、展成果、聚智慧、引发展,大会规格一年高过一年,参会人员热情一年盖过一年。

      冬去春来,海南三亚,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即将开启。大会围绕《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南繁硅谷建设,于4月1日至4日举行,注册参会人数已超过3000。

      以产业聚智,团结出战斗力——

      云集国内外院士专家,成为建言种业发展的讲堂。

      李家洋、邓秀新、刘旭、万建民、李天来、钱前、许为钢、任长忠、翟虎渠、费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贾银锁等10余位院士领衔,各领域150多位杰出专家企业家代表出席报告。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今年大会还增设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举办九三南繁科学论坛、优化信用骨干企业家论坛、扩充特色作物种业发展论坛、合并种业服务论坛。会期将进行一系列业界影响较大的签约、发布活动,促进融合发展。

      以合作聚心,团结出发展力——

      汇聚涓涓力量,成为展示种业成果,推动种业合作的平台。

      在三亚市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地,来自264家单位的近2000个品种正在展示。

      50多家种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亮相。大北农集团是本届大会特别赞助单位。九圣禾种业、荃银高科、中投公司、一知农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宁夏泰金种业、作物科学亚洲协会、先正达集团中国、新锐恒丰、南京凯博睿、合肥博创、技丰种业、广东和利农、大华种业、武汉亚非、北京顺鑫、隆平生物、舜丰生物、海南省农垦集团、崖州湾科技城等种企及相关单位以多种形式参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种业合作。

      种强方能农强,农强方能国强。

      锚定目标、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策划丨李晓芬 刘探

      记者丨张植宏 叶凤林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下一篇:即将收官!种质资源三年答卷“考”得如何?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