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摸清资源家底 守护珍稀品种
2022-12-09  浏览:641


 摸清资源家底 守护珍稀品种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典型人物事迹摘编

《农民日报  2022年12月9日》



编者按: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覆盖范围之广、技术要求之高、参与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历时一年多来,农业种质资源工作扎实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各地有关部门克服急难险重,勇于担当作为,为种质资源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拼搏奉献,其间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事迹。日前,经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遴选部分典型人物事迹予以刊发,以兹鼓励。


贵州德江县农业农村局李天远——

挖掘新优资源 惠及千家万户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近年来,李天远在贵州省德江县农业农村局一直从事畜牧普查统计工作,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李天远挑起了大梁。长期接触畜禽品种统计数据的他,畜禽资源普查意识十分敏锐,挖掘发现了当地新资源“梵净玉鸡”。

  在普查工作入户登记期间,他发现部分养殖场、农户养殖的鸡群具有明显的白脚特征,品种特征独具一格,具有抗病力强、肉味鲜美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经过反复对照调查,初步确定为新发现遗传资源品种,经普查统计,德江县本地白脚鸡即“梵净玉鸡”分布18个乡镇111个村,群体规模65458只。2021年8月初,收集相关资料以书面形式向市级业务部门报告。

  由于德江县多年来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家禽育种繁殖和引种杂交,导致原有新品种近亲繁殖退化、引种杂化严重,给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调查鉴定带来了许多困难。

  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间,李天远经常一个人骑摩托车到边远村访问、核查、拍照等,邀请组织省市县领导和专家,开展性能测定、分析研究。为了掌握新品种来源、分布、数量、生产性能等,在普查的基础上,拟定了“梵净玉鸡”遗传资源标准和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为“梵净玉鸡”新品种申报、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摸清“梵净玉鸡”的品种起源,2022年3月至6月,经过新品种调研和群体遗传对比检测,专家团队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发现“梵净玉鸡”品种特征在国家遗传资源品种志里未记载,且与“贵州黄鸡”等4个地方品种鸡的亲缘关系较远,应独立成为一个品种。

  从最初发现、全面调查,再到拟定养殖技术规程,李天远为推动“梵净玉鸡”保护及开发利用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希望畜禽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够惠及千家万户。目前,按照省、市有关部门要求,李天远已于2022年7月将相关申报材料上报有关部门。


河北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高级兽医师王书秀——

为后续保护下好“先手棋”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她深深扎根于基层畜牧生产第一线,30多年如一日为畜牧技术推广而辛勤耕耘。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中,她作为河北邯郸市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主要成员,精心组织、上下协调、各方沟通,按时圆满完成了阶段性各项普查工作任务。她就是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高级兽医师王书秀。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王书秀开启了“白+黑”模式——白天和专家们一起下乡入户核查、核对普查信息,晚上加班加点审核数据,一天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是常态。终于,在王书秀和全市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9月30日完成了邯郸市全部数据录入,进度排在全省首位,普查工作量位居全省第二。

  普查期间,王书秀虽然手部受伤,但她依然带病坚持工作。性能测定少不了与畜种“亲密接触”,被粪便脏水弄脏衣物是常事。在进行“冀南牛”“太行牛”“太行驴”“太行山羊”等畜禽资源性能测定与样品采集时,正值邯郸市的酷暑时节,气温高达40℃,但她从没停下工作的脚步。

  王书秀发现“冀南牛”数量仅存37头,其中36头集中饲养在邱县。看到地方品种“冀南牛”存栏数量极少,她向市普查办提出建议,到有可能存在“冀南牛”的县村再次现场核查,以免错漏。

  “随着社会发展,‘冀南牛’已不再是役用牛。”确认数据无误后,王书秀敏锐地意识到,“冀南牛”已到了濒临灭绝程度,加强对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为全面了解资源情况,她马上向普查办汇报了情况,与省市普查办专家、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分头赶往图书馆查阅资料,向省普查办、国家创新团队体系专家请教。同时,拜访老同事、老领导,寻查一切有关“冀南牛”的珍贵资料。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共同制定了“冀南牛”保护工作方案,并上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为后续资源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为确保资源不丢失下好了“先手棋”。


西藏仲巴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达瓦琼达——

17年坚守雪域高原的普查员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在雪域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的野牦牛故乡西藏仲巴县,17年来他一直在农牧战线上默默奉献,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仲巴畜牧业工作中。

  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行动中,作为县普查队管理人员,他带领团队坚守普查岗位,参与完成了当地资源“霍尔巴绵羊”的普查与认定。他就是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仲巴县从事农牧业工作的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达瓦琼达。

  自全县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他组织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深入到“霍尔巴绵羊”核心区霍尔乡417个行政村进行逐户摸底调查畜禽资源。

  作为纯牧业大县,仲巴县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寒冷。在普查期间,达瓦琼达带领团队第一时间翻阅、学习普查文件及资料,为第二天普查工作做准备,有时一天驱车跑四五百公里,饿了在车上吃点面包,到户简单吃一些方便面和糌粑。

  为了使资源顺利通过鉴定,他与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紧密合作,大力推动组建种群、品种鉴定、指标测定等工作。

  在普查工作开展中,他既是普查工作宣传员、管理员,又是普查员。先后建立了品种普查档案,严把普查数据,为“霍尔巴绵羊”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两年的努力,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评审委员现场鉴定,2020年12月,仲巴县“霍尔巴绵羊”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2021年,农业农村部从青藏高原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中遴选出了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霍尔巴绵羊”凭借优异性能位列其中。

  作为一名农牧战线上的一线工作人员,达瓦琼达始终将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为“霍尔巴绵羊”良种场、保种场项目建设和申报仲巴吉拉牦牛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忙碌、奋斗。17年坚守,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铸造了不平凡的工作成绩,带动着更多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在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前进。


江西赣州市畜牧水产研究所谭东海——

“大余鸭”保种扩繁的推动者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2014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的谭东海,获得农学硕士学位后,2019年9月后任职于赣州市畜牧水产研究所。

  “大余鸭”也称大余麻鸭,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极具经济价值的地方良种,也是腊味之王“南安板鸭”的选材。近年来,受生产方式、消费需求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大余鸭”存栏数量明显减少,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20年,赣州市畜牧水产研究所联合大余马蹄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大余鸭”资源普查收集和扩繁选育工作。两年间,谭东海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为资源的普查测定、保护扩繁提供了技术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谭东海参与开展“大余鸭”资源普查,在中心产区大余县及其他分布区域的10万余羽中收集到符合“大余鸭”外貌特征的雏鸭3000羽,初步选种后留下1500余羽作为亲本开展下一步繁育。

  自2021年开始扩繁工作起,谭东海全程指导企业进行种鸭养殖、种蛋保存和鸭苗育雏。通过多批次反复试验,总结经验,种蛋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分别提高了5.2%和6.1%,育雏和育成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7%和5.5%。

  临时保种场建成后,为推进下一步扩繁选育,他前往公司开展提纯选育技术服务10余次,2022年扩繁“大余鸭”共计2.4万羽。

  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普查收集、扩繁选育、提纯复壮等工作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2021年,一批种鸭不产蛋,但更换饲料后仍不见效果,随后进行一一排除,最终锁定原因是感染了黄病毒。从这件事吸取教训后,团队加强了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消毒和防疫措施,解决了棘手难题。

  目前,通过不断提纯,最初收集的“大余鸭”经过扩繁选育,再到现在的第三代提纯选育,体型外貌已基本趋于一致,现有符合“大余鸭”体貌特征的群体数量已达1200多羽。


山东种质资源普查调查一队队长辛富刚——

让农户信任的“种质猎人”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退伍转业的辛富刚,决然选择成为了2010年新成立的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的第一批新人,至今已有10余年时间。

  作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中山东种质资源普查调查一队队长,他奔赴一线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四处韧带撕裂受伤。调查过程中,他不断挖掘线索,和团队成员跋山涉水,多次走访民间育种家,采集到黑谷子、蛇白谷、古老果树等珍稀资源。

  在调查过程中,辛富刚总结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走访不同年代的农业技术员、种田“老把式”了解当地农作物更替情况,邀请民间种植专家、老农技进行座谈,了解掌握当地农业发展史、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因生态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土地流转、合村并居而带来的种植变化。

  他表示,农户普遍缺少种植稀有、濒危老品种的热情和积极性,加之商业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农户不相信种质普查员、不愿意提供种质资源。“通过不断总结,我们逐步认识到,要更好地开展和完成系统调查工作,就需要用老百姓能够欣然接受的方式,提升农户对资源意义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一点。”

  “听闻我们是代表国家对濒危资源进行摸排、收集、后期再利用时,多数农户都表示了大力支持,有的坚持无偿提供,主动提供更多有用线索。这让我们的系统调查工作进展顺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辛富刚说。

  据测算,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辛富刚行程近两万余公里,徒步1300多公里奔波了山东省内12个县市区的30多个镇、71个村,收集、定位、登记种质资源850余份,采集照片1.2万余张。


山西翼城县中卫乡石佛村农民刘怀智——

留住祖辈传下的山间“珍珠”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在山西翼城丘陵地区,黄土梯田层层分布。秋收时节,在一块看上去不算繁茂的玉米地里,农业技术人员正在人工采收玉米。

  这种玉米叫做“珍珠玉米”,与传统种植的大田玉米不同的是,它主要用于做爆米花,因其籽粒饱满如珠便命名为“珍珠玉米”,是爆裂玉米育种的优异基础种源。

  市面上的爆裂玉米粒型比较大,穗形比较长,而“珍珠玉米”只有一点儿大,籽粒是球形的。业内专家鉴定,“珍珠玉米”用来做爆米花,爆花率可以达到99%以上,几乎是粒粒都能爆开,而且爆粒体积大,蝶形花瓣,洁白一致,品相优于当前主流品种,极具开发价值。

  这样难得的资源却是山西翼城普查队偶然得来。2020年,进入山区乡镇排查时,普查队在中卫乡石佛村刘怀智老人家意外发现了“珍珠玉米”。后经专家鉴定,“珍珠玉米”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2021年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之一,由此进入世人视线。

  古老资源焕发新生,源于刘怀智老人的坚守。他回忆说:“自记事起我爷爷就在种,到现在有至少100年历史。这些年自己坚持种植纯属个人爱好,只为爆花儿哄孩子,却一代一代传到了现在。”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珍珠玉米”都被视作“劣种”。我国玉米平均亩产超过800斤,而“珍珠玉米”亩产只有200斤,风一吹就会串粉变异。村民们早就不再种植“珍珠玉米”了,只有刘怀智对它不离不弃。几十年间,刘怀智坚持每年留出一两分沟坝或山顶小地种植,才得把这一祖辈相传的种子保存和延续了下来。

  2022年,刘怀智老人的“珍珠玉米”种子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2022年5月,离开大山远赴海南进行加代繁殖后的“珍珠玉米”,回到翼城重新“安家”,在新的家园迎来了收获季。130亩“珍珠玉米”种质资源核心繁育基地丰收,后续的商业化开发和深层次评价鉴定正在陆续展开。


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负责人柯卫东——

领衔建设水生蔬菜种质“王国”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随着新品种的推广等原因,许多优良的农家品种资源面临着被替代的局面,部分资源濒临消失。

  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创建自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收集保存莲、茭白、芋、菱、荸荠、慈姑、水芹、芡实、豆瓣菜、蕹菜、莼菜、蒲菜等2000余份12种水生蔬菜种质资源。

  1990年,原农业部正式挂牌成立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该资源圃已成为世界上保存种类和类型最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圃。

  作为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柯卫东到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从事水生蔬菜种质的收集保护工作。30年来,他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一带,广泛收集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建设水生蔬菜种质“王国”。

  为探索不同物种、不同生态型水生蔬菜资源保存方法,柯卫东带领团队建立了12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程;创新了诱导开花、父母本花期相遇及人工杂交技术;掌握了破除种子休眠方法,使种子发芽率由1%提高到70%以上。这些种质创制及育种方法的创新,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

  目前,柯卫东团队创制了入泥浅莲藕种质、结藕早莲藕种质、脐平荸荠种质等20余份优异种质,选育莲藕、子莲等水生蔬菜新品种10余个,获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5个。新品种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30%—50%以上,新品种产区覆盖率达85%以上,成为国内莲藕的主栽品种。近10年,新品种累计推广5000万亩以上,创产值2000亿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50亿元以上,为我国莲藕等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福建平潭县白青乡东占村农民施修建——

痴迷种地的藏种“达人”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2017年10月,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队员在进行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摸底工作时,在白青乡东占村意外发现了农户施修建数十年来传承、逐年繁育、留种的“丰厚成果”——农作物老品种、野生资源等146个。

  经普查人员发现后,许多人认识了施修建,无不佩服称奇,同时也认识到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这位农作物藏种“达人”,被当地称为平潭的“农作物收藏家”。

  在他收藏的资源中,粮食作物品种50个,蔬菜品种70个,果树品种17个,经济作物品种9个。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更换,本地传统物种早已销声匿迹。例如甘薯品种“康栽”,为上世纪50年代引进品种,是地瓜片加工制作的优良品种,寻找多年终于在施修建家找到。在平潭本地失传已久的花生、香葱、蒜、黄花菜、生姜、小白菜、萝卜、高粱等老品种,在他家里一应俱全。

  对种地的“痴迷”,源于独特的家庭信念。施修建一家从祖父起,就开始收藏农作物种子。今年62岁的施修建,从小就跟父母下地干农活,长大外出务工多年后,身患疾病,他决定回乡当一个地道农民,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

  施修建喜欢对不同品种进行比对试验,甘薯是他最喜欢的试验作物,设有专用的试验地。在他琳琅满目的田地里,珍藏物种没经过几年筛选不会轻易淘汰。

  平潭综合实验区农技中心对施修建在种质资源保护上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鼓励和表彰,当地水利部门、乡政府、村委会、执法局为他建造了水利设施和6平方米生产用房。

  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表彰,得知这次种质资源普查与采集行动中,自己珍藏的资源为国家农业科研部门所收集,从而能长久保留下来,施修建倍感欣慰。
下一篇:全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冷空气活动频繁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