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我国种业正悄然发生巨大变化,游走在行业边缘中小种企该何去何从?
2022-12-04  浏览:1540
      2022年,对种子企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机遇与困境并存。2022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新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3月1日实施的新《种子法》,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等系列动作,为中国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疫情、经济下滑等各种不利因素纷至沓来,所有种业人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的巨大压力,种子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让多数企业举步维艰。
 
      近年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国内考察等重要场合,从“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指出,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2年8月5日,农业农村部公布69家企业为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打造种业骨干力量。拥有优势资源的头部种企,优先享受国家利好政策红利,我国种业格局正悄然发生巨大变化。
 
      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和各省新成立的种业企业集团,拥有政策、资金、人才、人脉、品牌影响力等诸多优势,推品种、做事情顺风顺水。中小型企业就像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一群人要养活。投科研找死,不投科研等死;拼营销费用大,不拼营销货滞销。希望所有的种业企业都像万科那样,最早喊出活下去的口号,反而活的最滋润。
 
      供求关系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国内种业过去都是育种家培育什么品种,种业公司就经营什么品种,农民也就只能购买什么品种,种植什么品种,供求关系由公司供给所主导。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引导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引导育种家调整育种目标。特别是玉米机收尤其是机收籽粒、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和病虫害的流行,都倒逼育种家迅速改变育种目标,种业公司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农民所需。所以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颠转式变化,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育种目标从生物特性到兼顾商业特性。作物育种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从追求个体优势变为追求群体优势,从追求高产量变为追求高效益,从追求出品种到追求创新性状。所以,育种目标已不单纯局限于作物的生物特性,还必须兼顾商业特性。 种业研发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劳作,而现在无论是实验室操作还是田间作业,都采用各种现代自动化控制的分析仪器和机械设备。总之,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特别是转基因商业化推进,带来行业扩容,龙头种企有望最先受益。
 
      作物品种从稀缺到井喷再到大浪淘沙。品种是种业公司的武器。按照中国种业新政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法规,特别是2016年1月1日实施的《种子法》,2017年,农作物新品种蜂涌而现,彻底缓解品种稀缺的现状,造成品种同质化严重,创新性品种非常稀缺。新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实施,靠修饰性育种品种,将很快被大浪淘沙掉。品种是种业之本,没有品种就没有发展,甚至在这竞争激烈的行业失去生存能力。“育种是找死”,不育种等死。育种需要周期长,耗费大量资金,到最后不一定能育出一个像样的品种。而丰富种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国家财政扶持的科研院校。民营种业公司,只能是自谋生路。本身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小种企,只能从这些科研院校卑微的买断一个两个品种,也不管同质化不同质化,先活下来再说,这何止不是一种悲壮的伤感?
 
      产品从种子到种子+服务。 过去,种业公司只是向农民提供种子,现代农民从事作物生产,除了需求种子以外,还需要提供许多配套技术,如植保技术、施肥技术、气象服务、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甚至金融服务等综合服务。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各大种业公司的活动范围已经开始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纷纷致力于“为农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这种全链条服务方案,所有种企都准备好了吗?
 
      制种基地集中化进一步加强。 “以稳定基地、提升产能为目标,将优势制种基地划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落实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和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农业部推出的制种基地建设强化了“集中”的趋势。截止2021年,从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占比来看,我国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主要位于甘肃和新疆等区域。据相关数据显示,甘肃、新疆的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分别为129.34万亩和46.30万亩,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制种面积比例分别为55.56%和19.89%。随着制种基地的集中化,特别是被誉为玉米黄金制种基地的张掖市,2022年制种成本大涨,而且还实行“嫌贫爱富”式分配制种基地,一般企业连制种基地就分配不到,哪来的种子去经营?又哪来的底气去和制种基地讨价还价,这何止不是一种悲哀?
 
      经营模式从代理制到多样化。 中国种业今天的困境,虽然原因非常复杂,有管理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问题,有技术人才冋题,但是更有经营模式问题!种业公司(指一级批发商)创立的“品种专营、委托制种、区域代理销售”的模式曾经快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这一模式在今天又成了制约种业公司发展的桎梏。接下来,育繁推(更准确地说是研产销)一体化即“三位一体”是极少数大公司的“专利”,大多数种业公司已经走与育种家、制种商、经销商“三结合”并共担风险、共享效益的新模式。“苟延残喘”的中小种企,拿什么去和“膀大腰圆”的头部种企抢夺市场?
 
      企业从多小弱到少大强。横向兼并则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的有效手段。 中国种业公司的发展,有一个明显奇特的现象,就是“大品种成就大公司”。以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实力特别是研发实力,靠机遇发展的公司就只能凭机遇了,眼睁睁地看着被淘汰。种业能否可以百花齐放?无研发实力的中小种企如何在夹缝求生存?是华丽转身,还是黯然神伤离场?
 
       近年资本市场的活跃,加之国家种业新政的实施,资本开始关注并十分青睐种业,种业上市公司增多、定向增发获批、中国种业行业正在寻找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合适路径,尝试提高种业并购重组的速度与质量。现代金融与现代种业融合发展具有迫切性。从本质属性来看,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现代种业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持。
 
      业内专业人士曾对产值高玉米种子行业指出:这一轮的“玉米种子窗口期”将维持3-5年,将会持续影响不少种子企业的经营节奏和市场竞争格局,玉米种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产业链各方将出现不适应,产业链中的一批企业会走向“死亡”“休克”“重组”,一批优质种业企业将得以快速发展,所有行业人要做好准备。并对格局大变革的种企提出建议:中小种企需要通过差异化发展获得发展机会,比如聚集优势、精准定位、创新方式等。尤其可以通过“兼并重组”,进行“抱团取暖”。
下一篇:玉米种子籽粒大小与产量到底有没有关系?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