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江苏省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2022年修订)的通知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江苏省种子条例》《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定》,现将2022年修订的江苏省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印发给你们,于2022年9月1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附件:1.江苏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2.江苏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022年8月 24 日
附件1
江苏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1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抗性进行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稻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1.2品质
品种品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不低于品尝对照0.3分(设定食味品质品尝对照为0.0分,品尝对照由稻专业委员会确定);试行江苏省《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品质》评价方法。
1.3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杂交籼稻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3.0天;常规粳稻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1.0天;绿色、优质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0天。当对照更换时,生育期指标由稻专业委员会作相应调整。
1.4结实率
品种结实率≥70%的试验点比例≥70%。
1.5抗倒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级(倒)且倒伏面积≥30.0%的试验点比例≤30%(因自然灾害导致严重倒伏的试验点除外)。
1.6真实性和特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是否为重要农艺性状差异由稻专业委员会决定。
2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审定品种比对照品质等级差,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5%。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2个百分点。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与对照同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0%;达到中抗但差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5.0%;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一个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0.0%;达到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两个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3.0%。籼稻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1个等级的品种增产幅度可降低2个百分点;达到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2个等级的品种增产幅度可降低3个百分点。
2.2.2优质品种: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及以上,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3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二级及以上,且与对照同等级,当年产量比对照增产≥3.0%。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3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二级,且差于对照一个等级,当年产量比对照增产≥5.0%;优于对照一个等级及以上,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3.0%。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5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一级,且优于对照一个等级,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3.0%;优于对照两个等级及以上,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5.0%。
品质未达到优质的年份,产量指标按照高产稳产品种的要求。
2.2.3优质抗病品种:稻瘟病、籼稻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3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二级,且抗性和品质均优于对照的品种,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5.0%;稻瘟病、籼稻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5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一级,且抗性和品质均优于对照的品种,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7.0%。
品质未达到优质的年份,产量指标按照绿色品种的要求。
2.2.4早熟品种:生育期比对照短3.0天及以上的品种增产幅度可降低2个百分点。
2.3特殊类型品种
2.3.1糯稻品种:支链淀粉含量≥98%的品种,产量比普通对照减产≤3.0%。
2.3.2耐盐(碱)品种:可以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亩产可达到400公斤以上的品种。
2.3.3其他特殊品种:由稻专业委员会讨论确定相应具体指标。
附件2
江苏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2修订)
1 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1.1.1籽粒用玉米品种
夏播: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接种鉴定抗性均未达到高感。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及接种鉴定抗性未同时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大斑病、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春播:纹枯病、茎腐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接种鉴定抗性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接种鉴定抗性未同时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进行抗性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1.1.2鲜食玉米品种
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抗性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丝黑穗病进行抗性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1.1.3青贮玉米品种
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瘤黑粉病进行抗性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1.1.4爆裂玉米
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丝黑穗病、瘤黑粉病进行抗性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1.2生育期
1.2.1籽粒用玉米品种
夏播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5.0天,或收获时水分不高于对照。当对照进行更换时,生育期指标由玉米专业委员会作相应调整。
1.2.2 青贮玉米品种
当对照为普通玉米时,对照黑层出现时,品种的乳线位置应≥1/2;或对照为青贮玉米时,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0天。当对照进行更换时,生育期指标由玉米专业委员会作相应调整。
1.3抗倒伏性
1.3.1籽粒用普通玉米品种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80%。
1.3.2 鲜食玉米品种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5.0%的试验点比例≥80%。
1.3.3 籽粒用特殊类型玉米品种(糯玉米、高油、优质蛋白、高淀粉玉米品种)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5.0%的试验点比例≥80%。
1.3.4青贮玉米品种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80%。
1.3.5 爆裂玉米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5.0%的试验点比例≥80%。
1.4品质
籽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容重≥72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质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5 真实性和差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4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是否为重要农艺性状差异由玉米专业委员会决定。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天时,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2.0%;当生育期长于2天时,每长1天,产量相应增加0.5%;当生育期短于2天时,每短1天,产量相应减少0.5%(其他类型品种参照执行)。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
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病害均达到中抗及以上。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抗病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1.0%,生产试验产量比抗病对照增产≥1.0%。或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非抗病对照减产≤1.0%,且每年减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非抗病对照减产≤1.0%。
2.2.2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品种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每年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所指定试验点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全部达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2.0%,或比普通对照减产≤1.0%。
2.3特殊类型品种
2.3.1糯玉米(干籽粒)、高油、优质蛋白、高淀粉玉米品种
糯玉米(干籽粒)品种支链淀粉(干基)比率≥98.0%;高油玉米品种粗脂肪(干基)含量≥7.5%;优质蛋白玉米品种蛋白质(干基)含量≥8.00%,赖氨酸(干基)含量≥0.40%;高淀粉玉米品种粗淀粉(干基)≥75.0%。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1.0%。或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普通对照减产≤5.0%。
2.3.2青贮玉米(不包括粮饲兼用)品种
两年平均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淀粉含量≥30%,收获期全株保持绿色的叶片比例≥75%。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物产量(干重)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生物产量(干重)比对照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率≥50%。
2.3.3鲜食玉米品种
外观品质及蒸煮品质评分高于85分,且第一年不低于83分。甜玉米品种干样品水溶性总糖含量≥12.0%;糯玉米品种支链淀粉(干基)比率≥97.0%,品质评分每高1分,支链淀粉(干基)比率可降低1个百分点,但不得低于95.0%;甜糯玉米品种支链淀粉(干基)比率≥90.0%。
品质评分为85分时,当年产量比对照增产≥3.0%;品质评分每高1分,增产幅度可降低3个百分点,最低可减产10.0%。
2.3.4 爆裂玉米品种
产量:比同类型同品质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品质优于对照的减产≤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