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育成‘叫得响’的大品种,制造出玉米品种的‘重型武器’,为国家再干一番大事业!”70岁高龄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玉米遗传育种学家、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宋同明教授,形容退休是自己的“创业新时代”。他对记者说:“我坚信,玉米从一个普通的粮饲作物变成一个高效的油饲兼作作物的春天即将到来。这是我付诸一生为之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它,我还要不停地试验下去!”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为获得有关奖项的代表颁奖。宋同明教授与其他获奖代表们一道走上主席台接受颁奖——他主持的“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项目荣获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半斤油”的触动
“过去的生活经历让我有一种冲动,既然认准了的事我就一定要把它干成!”谈起培育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初衷,宋同明教授至今感慨不已。
1937年,宋同明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一个农民家庭,1961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界一代宗师李竞雄教授的助手,从事细胞遗传学教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宋同明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刻苦钻研,对每一项、哪怕是很小的一项试验他都当成头等大事尽心尽力去做好,决不马虎。在李竞雄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掌握了细胞遗传学教学和研究方法,并开始了伴其一生的玉米遗传育种事业。
“文革”期间,宋同明的研究一度受到影响和中断,但他始终不放弃,在逆境中暗暗积蓄力量。1981年,宋同明赴美国进修,成为我国最早一批赴美学习的玉米遗传育种学者之一。
“当时,国内食用油十分短缺,实行定量供给。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斤油,后来减成3两,根本不够吃,这对我的触动太大了。”当宋同明从美国教授那里了解到高油玉米的价值与发展潜力后,他对高油玉米种质创新和育种等有关技术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就认定:“发展高油玉米特别适合中国国情,有可能使玉米变成粮食和油料兼用作物。”
他分秒必争,利用一切机会忘我地工作。两年时间内,自费完成了玉米10条染色体已知全部突变基因遗传性状图的拍摄与整理,并带回国内,丰富教学内容。
“最重要的是我开阔了眼界,重新认识了玉米。从此,我对高油玉米的研究再也没有改变!”宋同明教授说:“只要一想到‘半斤油’的日子,我就暗暗给自己加压: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油玉米,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一个人赶一群鸭子
何为高油玉米?国际标准认为含油量超过5%,国内标准认为含油量超过7%的玉米即是。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3.5亿亩以上。“但长期以来,玉米品质并无得到太大改进,很难满足我国食品和深加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不仅含油量大大提高,其蛋白质、赖氨酸、维生素A、E等含量也大大高于普通玉米,总附加值高10%以上,是一种优质高能的油、粮、饲和工业原料。
“高油玉米在大自然并不存在,所有种质资源需要人类自己创造。当时只有美国有高油玉米,但杜邦公司买断了全世界的使用权。”宋同明深知,在中国发展高油玉米,最大障碍便是种质资源的严重缺乏。要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外国高油种质的被动局面,必须从创造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着手。
种质资源的创造困难重重,时间长、进展慢、技术要求高。在美国,7位科学家用了100多年时间才创造了IHO这个种质群体,创造ASK种质群体则花费了亚历山大教授将近一生的时间。
“美国是几个人赶一只鸭子,我要一个人赶一群鸭子。”宋同明形象地形容了自己创造中国的高油玉米种质群体的艰苦历程。
第一道需要迈过的门槛便是实现基础种质资源的创新。玉米含油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只有通过逐步累积有利基因的方式,一步步前进,最后才能得到高油玉米。宋同明通过创造“大群体、多参数、分阶段、综合轮回选择法”,使选择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创造的种质群体扩大数倍、综合性状也得到有效改良,率先实现含油量与粒重选择同步。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宋同明完成了北农大高油、抗病硬秆高油等9个基础群体的创造,平均含油量达到15.5%,最高达20.43%,无论创造资源的数量、平均含油量、遗传背景、综合性状等均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北农大高油开创了我国独立创造的玉米资源的首次出口纪录。
培育自交系与杂交种是宋同明迈过的第二道门槛。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多个单位尝试培育高油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均告失败。宋同明迎难而上,终于获得成功:自1998年以来共培育高油玉米自交系140多个,育成高油杂交种18个,居世界首位。同时,他发明的“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专利技术,以普通玉米为载体生产高油玉米,开辟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高油玉米代表了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世界玉米发展的趋势。”宋同明坚信,“从其科技含量之高,增值之多和用途之广来判断,高油玉米有可能成为未来玉米的主要栽培类型。”
育人、助人最快乐
作为一名遗传育种学家,在宋同明教授的带领和推动下,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我国的高油玉米种质创新和杂交种培育都走到了世界前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宋同明教授也牢记使命,教书育人。
1984年,宋同明第一次为研究生开设了细胞遗传学学位课,但当时没有合适的教材,为使学生能够及时用上教材,他根据李竞雄先生“遗传学专题”讲稿和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编写出了至今仍被大家认可的《细胞遗传学》教材。细胞遗传学课程比较抽象,同学们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但基于对教材的熟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对每次课程的精心准备,宋同明讲的课总是条理清晰,活泼生动,深受学生欢迎,成为学校的优秀课程。
科学研究需要创新意识,宋同明对研究生论文设计和研究内容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对学生说:“要学以致用,‘不为论文而论文’”。在宋同明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的很突出,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率先在国内成功完成EMS花粉诱变研究,创造了一系列突变体;第一个育成单倍体诱导系,开创了我国玉米单倍体的新途径……
农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常常会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甚至于特困学生生活艰难。同样出身农村,一生多历经济困难,深知求学艰辛的宋同明教授,经常会向这些学生伸出援手。2000、2001年宋同明教授相继捐献了40万元,设立了“同明特困生基金”,他说:“我们这个年龄还需要什么,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帮助困难的人。只要条件允许,今后还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
迎来“创业新时代”
2002年,宋同明教授退休时,他的高油玉米及其相关技术正在影响着世界玉米生产的进程。
有人对宋同明教授说,你已经站在世界高油玉米技术的制高点上,应该“笑傲江湖”了!宋同明却认为“山外复有一山高”——脚下的“制高点”并不是事业的结束,恰恰是更新事业的开始。
宋同明教授不仅要向新的高峰攀登,还想要在新的高峰建立一个更大的平台。他梦想着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多的中国玉米育种家能够放眼世界,走向世界。于是,他提出了要建中国高油玉米育种的“航空母舰”的设想。
通过与国内育种单位和企业启动联合育种项目,宋同明教授的这一设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包括13家骨干育种单位和企业参加的覆盖全国的高油玉米协作组,打造中国高油玉米“航空母舰”的愿望正在得到逐步实施。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油玉米品种和技术的重要输出国。
宋同明教授又迎来了一个创业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