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国际种业科学家联盟招募中……
2021-11-12  浏览:426

      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有着典型的热带气候资源优势,被誉为“天然的温室”,可以将品种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繁育,占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近年来,每年有700多家科研单位、种子企业,7000多名科研人员在南繁从事科研工作。同时,海南地处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中心,有着便利的国际交流环境,依托国家给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开放政策,未来将进一步建设成为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种子研究新技术应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及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创新高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繁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整合国内、国际科学家资源,联络国内、国际重点科研机构、企业与社会力量、社会资本,为国家的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内包括国外的优秀育种家和育种团队提供孵化支持,为中国种业真正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破局提供服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种业科学家、教育家翟虎渠教授与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现共同倡议在三亚筹备发起成立国际种业科学家联盟。

      联盟成立后将努力建设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种业科学家交流与合作平台;整合国内外的育种材料和育种家资源,搭建国内育种及品种、专利、知识产权平台;引入社会资本,为优秀育种家和育种团队,特别是一些细分市场和小品种及非一线科学家与科研团队的研发、创新提供提供孵化平台;通过逐步引进国际研发机构与种业企业,共同探索如何打通相互关心的产业壁垒,使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能引进来、走出去,特别是在引进先进国家的品种和技术,以及向丝路及非洲国家输出品种和技术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掌握农作物品种创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附件:国际种业联盟科学家回执表


国际种业科学家联盟发起人


      翟虎渠

      男,汉族,1950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兼书记。现任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印度农业科学院院士、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外籍院士。

      简历

      1984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遗传学博士,并任英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席,后被授予伯明翰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1987年归国后任教南京农业大学。

      1995--2001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2001--2011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2010-2019年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

      翟虎渠教授是国际知名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其编写的《群体遗传》、《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等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先后主持了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 培育重大专项”等20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此外,还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6项;审定新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权12个。

      2018年3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由翟虎渠同志继任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谢华安 (1941.8.16-)

      男,福建省龙岩市人,遗传育种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优秀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现任福建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简历

      长期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测交配组”、“抗瘟性筛选育种”和“杂交水稻中稻制种”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研究成果,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1990-2010年,全国以“明恢63”作为恢复系选育的亲本,育成了543个恢复系,占我国选育所有恢复系总数的65%-70%,这些恢复系配组了922个杂交稻良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167个良种通过了国家审定;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及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的各具特色的系列杂交水稻新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14多亿亩,其中“汕优63”1990年推广面积达到1.02亿亩,占全国杂交水稻当年推广面积的42.0%,至今有6个杂交水稻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主持育成的超级杂交稻“Ⅱ优明86”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种植,创单产1196.7kg/亩的纪录。育成的“Ⅱ优航1号”百亩示范片头季稻经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815.4kg,最高亩产达904.3kg,再生季平均亩产543.3kg,两季亩产达1358.7kg,创造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育成的优质杂交稻“宜优673”在云南省百亩示范片种植,亩产超过1000kg。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突出贡献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中华农业科教奖、王丹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10多项科技成果奖励,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2部。

下一篇:关于举办三亚2021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的通知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