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推进种业振兴信息发布会在山东济南成功召开。信息发布会重点推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内容、推进种业振兴重大举措、品种试验审定推广、种子质量检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全国种子市场供需,以及行业龙头企业排名、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面积等最新动态。发布会由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主持。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处张新明处长发布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进展》报告,他指出,为加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制度上对育种原始创新的激励,满足当前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21年起,启动种子法修改工作,修改主要涉及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延长保护链条、扩大举证范围等方面的内容。他表示,下一步,将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配套规章修订、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开展维权打假行动,加大对品种创新保护力度。
全国农技中心种子检验处金石桥处长发布了《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报告,他指出,DNA指纹检测是现代种业发展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DNA指纹库是检测的基础。目前,全国统一的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初步建成,各作物制标建库正分步完成,公共平台软硬件配置已经到位,应用系统完成运行测试,三大粮食作物DNA指纹数据已基本整合入库,具备品种DNA指纹查询、比对、筛查和分析的功能,将在打击假冒侵权、保护育种创新、辅助科研育种、了解品种指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王玉玺处长发布了《品种区试管理及三大主粮品种试验审定动向》报告,他指出,将着重健全区试制度,坚持统一归口、分类管理原则,统筹抓好各渠道试验规范管理;执行新审定标准,增加品种DNA指纹差异位点数,提高品种产量和抗性指标;严把品种试验科学设计、试验方案备案审批、品种试验过程监督“三道关”;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监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实现“出好品种”和“出大品种”的目标,切实为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高质量种源保障。
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曾波副处长发布了2021年度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信息,他指出近年来,在粮食作物主要产区搭建全方位、高水平的新品种服务性展示网络平台,公开征选核心展示示范品种,精选组织田间现场观摩,全面客观权威评价参展品种,得出核心展示示范品种评价意见,让真正的好品种脱颖而出。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农作物种业处张冬晓处长介绍了基地建设有关打算和要求,他指出,下一步基地建设要突出重点物种,兼顾特色优势与多样;要接续发力建设,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要突出龙头企业,兼顾公益和平台企业;要夯实基础条件,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要中央带动地方,财政撬动企业和社会;要年度跟踪评价,有进有出加动态调整。力争在十四五后,实现国家级农作物基地总体规模布局达到200个,保障供给能力70%提升到80%。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畜禽种业处孙雯介绍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相关工作,她表示,目前,我国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2万份,位居世界前列。通过资源利用,创制了普冰小麦等一系列新种质,培育推广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种,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了重要支撑。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以来,新收集种质资源675种,发掘了梯田红米、红皮核桃等一批有重要价值的优异种质。下一步,将全面完成普查任务、加快编目入库,实施有效保护,推进种质资源共享开发利用。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品种管理处陶伟国处长解读了玉米、稻品种最新审定标准,他指出,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提高品种DNA指纹差异位点数指标,提高品种产量指标,提高抗病性指标,目前新标准已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适当提高审定标准,品种水平将明显提升,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下一步,将严格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监管,建立健全品种试验主体考核评价机制,取消一批违法违规试验主体的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资格。研究增设品种审定投诉举报渠道,规范引种备案,启动撤销品种审定,适时修订国家级小麦、棉花、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市场监管处储玉军处长介绍市场净化关键举措,他指出,农业农村部加快推动修订《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多措并举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种业市场违法行为。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与最高人民法院签署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紧密衔接。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严格行政执法。力争通过加快立法、强化司法、严格执法、加强品种管理、推进社会共治5项措施,全面净化种业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全国农技中心品种登记技术处孙海艳处长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种业头部企业名单、2020年度主要农作物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
全国农技中心种业监测处邱军处长报告了全国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他表示,2021年全国杂交玉米落实制种272万亩,2021年新产种子9.93亿公斤,加上季末有效库存4.77亿公斤,下年度商品种子有效供给量约14.7亿公,2022年大田玉米生产用种充足有余。2021年全国杂交水稻落实制种158万亩,整体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属于丰收年,据初步统计,全国平均制种单产170公斤/亩,比去年增加31公斤/亩、增幅22.3%。供需形势上看,2021年杂交水稻季末有效库存约0.84亿公斤,2022年杂交水稻商品种子有效供给量将超过3.5亿公斤,预计2022年杂交水稻种子供应过剩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剧。2021年全国大豆落实繁种451万亩,2022年大豆商品种子有效供应量超7.3亿公斤,预计总需求量不足5亿公斤,种子供应充足有余。2022年常规稻商品种子有效供应量将超10亿公斤,预计总需求量6.34亿公斤,种子供应充足有保障。2021年全国冬小麦繁种收获1073万亩,据调度,尽管部分基地因灾减产,但本季冬小麦繁种收获仍超45亿公斤,超出需种量近10亿公斤,本季种子供应充足有余。受供求关系影响,黄淮冬麦区局部市场热销品种供应偏紧,种子价格同比增加10-15%,其余地区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总体稳定。
发布会上,中农发种业集团(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北京创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丰度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关负责人进行企业信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