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严重可致减产40%!玉米这种病害近期高发,注意防治
2021-07-30  浏览:615

     玉米叶片发黄,上面布满斑点,这是怎么回事?”近期有农民朋友咨询。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玉米褐斑病引起的。此病可造成玉米减产10%-20%,严重可达40%

     目前各地玉米已陆续进入拔节期,同时,7月中旬以来高温多雨的天气大大增加了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几率。需要农民朋友们注意的是,现在是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易感时期。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且蔓延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该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危害较重。

     怎么才能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呢?

     1. 褐斑病的症状表现

     玉米褐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该菌喜高温和高湿。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 安徽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济研究员介绍,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2. 为什么会发生褐斑病?

     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3. 怎么防治褐斑病?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

     2、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玉米大穗品种3500/亩,耐密品种不超过5000/亩。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一般可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kg/亩。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4、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组织,及时深翻土壤。

     5、做好药剂防治。过去发生褐斑病的田块,在玉米45片叶期,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进行喷洒。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他提醒到,在积极防治的同时,农户对发病的田块或长势弱的田块,应该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或喷施叶面肥,促进玉米生长,减轻病害损失。

     来源|乡村大喇叭

下一篇:河南全力做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