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早熟的品种,不适合籽粒机收——因为“不早熟”导致玉米籽粒含水量不能降低到15%~23%之间,导致籽粒破碎率高。同时呢,不早熟的品种,密植是会减产的——因为容易早衰,或者容易出现“空杆”、小穗、畸形穗等。
用证据说话,下面咱们就用中外玉米专家的科研结果来说明问题。
一、李新海研究员指出:“早熟且高抗倒”的品种,才适合籽粒机收
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新海研究员的提醒:美国玉米品种的【耐密+籽粒脱水快+适合机收】,是在【生育期短+茎秆强韧(高抗倒)】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品种不早熟,而且“站秆能力不强”,也就不存在“耐密、”“脱水快”和“籽粒机收”了。
二、薛吉全教授:以生育期换水分,以密度换产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在科技讲座上明确指出:选育早熟的、耐密的品种,是实现机械直收玉米籽粒的关键。
薛教授团队在2016~2020年这5年里,对很多品种的3个成熟期、4个密度(亩密度3000~6000株)。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证实:以生育期换水分,以密度换产量这一技术路径的可行性。
但是,选育这样的品种却“任重道远”——因为,目前国内现有种质基础难以满足培育矮秆、早熟、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和适应机械化收获的品种需要。
如果引进利用欧美种质资源,由于生态条件差异性,需要协调早熟与早衰、脱水快与抗病性差、丰产性好与抗逆性差(抗病性、抗倒性、耐高温和阴雨寡照等)的关系,需要在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宜机收等方面达到平衡。——对此,著名专家张世煌先生在很早以前就提醒过大家:美系种质品种适合的东北区域种植,但美系品种不适合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域种植,因为容易“不抗倒,不抗病,不耐高温热害,不耐阴雨寡照”。
另外,对于早熟耐密品种的玉米育种,薛教授建议——母本一般要选择熟期相对晚一点、脱水快的材料,而父本一般选择早熟、脱水快的材料,这样组配的杂交种方可满足早熟耐密宜机收的特点。
这段录音,也佐证了薛教授的观点。因为,某农资经销商也是包地大户,他多年种植两个密植的品种因为“不早熟”,2020年一亩减产果穗500斤以上(他们当地习惯在地里直接出售果穗,稀植大棒抗性好的品种,一般亩产棒槌3000斤左右)。
三、李少昆博士:籽粒水分低于23%降低破碎率,低于17%不用烘干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少昆博士,是我国搞玉米籽粒机收的最权威的专家。近日,他的朋友圈就“玉米机械粒收的最佳时间”发出了这样的内容:
1、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玉米粒重不再增加,此时含水率一般在32%左右。
2、籽粒破碎率随含水率呈二次曲线变化,18%~23%时最低;杂质率随含水率下降而降低。
3、收获时含水率越低,烘干成本越低,但田间倒伏、落穗、落粒,损失风险增大。
4、美国玉米收获一般含水率在15%~17%,秋季低温下存贮于粮仓,通风下可不用烘干,节约成本。
但是,据2019年的报道,河北省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在推迟了7~21天收获,籽粒破损率1/10以上,籽粒水分近29%,平均亩产不到1300斤,其中两个品种竟然亩产986斤和1093斤。
大家想一想:当前所谓的“籽粒机收”品种,这样的水分、这样的破损率、这样的产量,你会接受吗?
另外,李少昆博士也曾指出:因为籽粒收获最适合的时间是生理成熟,是在成熟后2周到4周,所以,至少早熟7天以上的品种为合适。同时,玉米籽粒收获的品种还应该具备以下4个特点:一是收获的时候含水量低、破碎率低、烘干的成本低,籽粒含水量在20%以下为最好;二是后期“能站得住”,后期抗倒伏能力强;三是抗病能力问题,比如抗茎腐病,如果玉米茎秆倒了、穗子掉了,机械就收不了;四是抗霉变的能力,成熟时,出现发霉的籽粒就会影响质量和价值。
四、美国 Fred Below 教授的科研报告:未来玉米, 14片叶的早熟
据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生理学家 Fred Below 教授在 2020 年的一份科研报告, 随着玉米的密度增加,根系变小——也就是说,密植玉米的前提是早熟,因为“早熟了”,需肥也少了,因此,密植而根系变小的弊端也就不明显;但是,如果“非早熟”品种“非要密植”,更多的会出现早衰或者空秆和畸形穗——可以佐证这个道理的,是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的研究,“非早熟”品种郑单958(夏播全株叶片18片) ,在东北和华北种植,都是3500株≈(约等于)5000株的产量。
所以说,品种不早熟,你搞密植干啥呢?难道玉米秸秆不浪费肥料吗?
Fred Below 教授的报告中,还指出了“未来玉米”的特征:
1,地上的生物量要更大——矮秆,但是叶片薄、宽大、直立。
2,品种要14片叶的极早熟——叶片少,最少14片叶(比先玉335矮,要早熟7天左右)。
3,在技术上方面,采取了缩小行距的办法,改76厘米行距为51厘米行距。
五、黑龙江的玉米籽粒机收,德美亚1号早熟17天以上
德系的“德美亚1号”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始了玉米籽粒机收。
咱们对比一下“德美亚1号”与美系“先玉335”的区别:
德系的“德美亚1号”在黑龙江2004年审定,适应区生长日数为105~110天,需活动积温2100℃,穗行数14行,粗淀粉73.20%,千粒重300g,适宜种植密度5000~5300株/亩。
美系的“先玉335” 在黑龙江2009年审定,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3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680℃左右,成株叶片数20片,穗行数16~18行,粗淀粉72.78%~73.68%,亩保苗3333~4000株。
“德美亚1号”早熟了20天以上(少580℃积温),穗行数少13%~22%(粗淀粉含量相近),亩密度增加33%~50%。
所以说,“德美亚1号”适合籽粒机收,但“先玉335”不适合籽机收。
而且,与“先玉335”近似或者类似的品种——审定公告中,成株叶片18~21片,穗行数16~18行,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生育期与郑单958相当或早熟几天),这样的品种,都是不适合籽粒机收的。
(作者: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王智广 尹洪雨,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霸州市香满园种植合作社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