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余宏章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南方棉区植棉面积及效益呈现双减的趋势,但优质杂交棉种在棉花生产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深受集中产棉区广大植棉农民的喜爱。农资市场上经常出现“四不”现象,即农户非杂交棉种不购,非正宗名牌杂交棉种品牌不买,非达标(发芽率、纯度)杂交棉种不要,有的农资经销商也是非杂交棉种不卖。这是因为,在同等种植的生态条件下,杂交棉花比常规棉花亩产籽棉要多100斤左右,产量与效益约同步增长15%。
杂交棉花的杂种优势强,用种少,密度较稀,种植用工量相对减少,虽然棉种价格较高,可不少农民宁可相信高投入能够获得高产出。有些农民认为,杂交棉花增产增收的效益,远大于杂交棉种多于常规棉种价格的支出。据我们下乡服务时在鄂、湘、皖、苏、赣等省主产棉区调查,植棉水平较高的地方,杂交棉种种植面积一般要占棉田面积的60%-70%。
但在棉种市场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仍然有些实际问题困惑着制种企业和广大的植棉农民。
首先,是制种成本不断攀升,制种企业利润缩水。一是杂交制种是靠人工操作完成的,杂交授粉用工较多,工价有增无减;二是制种租地费用逐年增加;三是制种生产的农资投入和管理费用节节高升,杂交棉种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制种企业只得靠提高加工质量,调减每亩用种量来维系利润,有的制种商甚至感叹,如果把握不好制种越多可能亏损越大。若是不断提高杂交棉种的价格,又必然要增加广大植棉农民的负担,加剧制种企业与植棉农民的矛盾。
第二,种植导向不一,农民把握不定。由于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杂交棉种价格较高,有的专家提出今后调减杂交棉,多种常规棉,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与导向。据市场反应,很多从杂交棉种中尝到甜头的植棉农户,也不愿购买价格较低的常规种。同时,也会使棉种生产企业陷入萎缩、尴尬的局面。
综合各地农民对棉种选购的意向,针对棉种市场的走向与定位,建议对习惯用杂交棉种地区的广大农民,应及时提供足够的优质杂交棉种,同时配置一定数量优良的常规棉种;同时,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对大型棉种骨干企业的杂交制种,应实行定向补贴,减轻农民购种的负担,保护企业与农民研制、选用杂交棉种的积极性;另外,严格审定杂交棉花品种,确保用种周期,严格种子市场管理秩序,坚决打击违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