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府现代种业园
12月31日,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在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正式开工,开启了四川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种业强省的新征程。
种质资源是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因此,种子也被喻为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库也被喻为种业的“诺亚方舟”。
在稳定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如何做强农业“芯片”?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中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立足四川,当前全省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如何?项目如何建设?建成后又将发挥哪些作用?
当前现状?
种质资源保存方式落后,一些珍稀资源正在消失
“四川在种业发展方面,有优势,也有短板。”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作为种业大省和种质资源大省,一方面育制种优势明显,现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9个,位居全国第一,杂交水稻产种量和出口量长期保持全国前三。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健全、育种创新能力不强、制(繁)种面积稳定困难、种业企业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与其他种业大省比,四川没有一家上市农作物种业企业。
种质资源保护存在小而分散等问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全省缺乏标准化、综合性的农业种质资源库,目前全省种质资源分散保存在各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手中,保存方式和设施设备落后,数量不大,资源种类不全,优良资源发掘利用效率低。
以水产种质资源为例,目前多以活体方式保存,缺乏冻精、受精卵、胚胎、DNA等现代化保存方式。
由于缺乏保护和发掘,一些优异性状和基因资源也正在丢失。比如珍贵的古稻品种“米易梯田红米”目前仅存于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久负盛名的四川麻鸭、金阳丝毛鸡、彭县黄鸡、四川白兔等地方品种也濒临灭绝……
保护农业种质资源刻不容缓,建立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库在2019年初被提上日程。
如何建设?
选址天府现代种业园,高标准建设、分区分类保存
“标准高、力度大、推进快。”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用了三个词来形容近两年的筹备工作。
建设从零起步,为了将项目建成优质精品示范工程,四川多次赴兄弟省市取经。2019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就组织省农科院、畜科院及川农大等单位专家赴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种质资源库考察调研,学习经验。
为了加快项目推动,省级部门牵头多次召开协调会、专家咨询会和工作推进会。“从项目获批复,到项目开工,用时不到4个月。”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何会选址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内?
落户于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邛崃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制种面积和制种量居成都市第一位,产业优势突出。另一方面,天府现代种业园是国家首批布局的5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也是西南地区的唯一一个。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效果图
邛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现代种业园立足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将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包括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省水稻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西南种业创新孵化中心、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等国省级重大功能平台,未来将成为集科技研发、双创孵化、博览交易为一体的种业经济新高地。
位于种业园区内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则承担着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重任,并为育种攻关提供支撑。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效果图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9223万元,涵盖农林牧渔草,集收集保存、研究利用与科普展示功能“三位一体”,预计2023年建成投用。
按照规划设计,该项目可保存农作物(含林草)种子资源52.4万份,保存畜禽基因资源105万剂,保存水产基因资源26万剂,保存期可达50年。
在种质资源保存方面,不同物种的种质资源,保存方式存在差异,需要分区分类保存。例如,植物种质资源中有性繁殖作物通常以种子方式,需要放入低温种子库进行保存;无性繁殖植物、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等通常在种质资源圃、植物园、原位保护点(区)进行培育保存,或通过试管苗库、超低温库、DNA库进行保存;水产、畜禽物种的种质资源则以活体保存、细胞保存和分子(DNA)等保存方式为主。
“库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很重要。”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将建设长期库、中期库、试管苗库、超低温库、DNA库等。其中,长期库要满足未来50年的需求,中期库要考虑满足未来30年以上的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效果图
发挥何种作用?
提升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水平,促进良种选育实现新突破
“农业每次质的飞跃,都是种子变革主导,没有现代种业的支撑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现代种业育种创新、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可以把传统优质的种质资源保留下来,避免珍贵、特异、野生和地方品种资源的消亡。另一方面,种质资源保存可以为育种提供支撑。”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粮食作物为例,近年来,省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以引进香稻资源与地方优异资源结合育成长粒香型不育系,选育以“川优6203”为代表的新品种集优质高产高效性状于一体,改变了四川不产优米的历史。小麦育种团队将节节麦野生资源与地方优异资源人工合成新种质,育成新品种解决了小麦抗病高产抗穗发芽的问题,创造南方亩产792.8公斤的高产纪录。玉米育种团队以引进的温带种质资源改良山区常用自交系,育成耐瘠高产新自交系及系列品种,创造了南方亩产1282公斤高产纪录。
水稻育种专家、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已经把办公室搬到了天府现代种业园,他们将在这里开展水稻育种、种子工程技术研发、科技咨询与服务等工作。“利用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资源,可以广泛寻找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和品质的功能基因,让我们的品种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实现好看、好吃、好种和好卖的综合提升。”
下一步,四川将不断健全完善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创新研究和开发利用体系,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竞争力突破性优良品种,为推进四川种业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丨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