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万建民:倾心育种事业,南繁路上不断攻坚克难
2020-01-09  浏览:185

万建民:倾心育种事业,南繁路上不断攻坚克难

万建民  农财网种业宝典
 
      小时候,

      农村的贫困、

      农业的落后、

      农民的艰辛,

      深深地印在他心里。

      于是他在学海中行舟,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育种事业。

      在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道路上,

      他执着于一个信念:

      我们不仅要吃的饱,

      更要吃得好!

      他便是万建民院士!
      
      
      学海行舟 倾心育种事业
  
      1960年我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村的贫困、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艰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78年我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师从水稻遗传育种专家朱立宏先生,继续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水稻研究。
      
      1990年我留学日本千叶大学,两年后,师从国际知名教授池桥宏,随池桥宏先生到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农学博士学位。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又在京都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起任职于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从事水稻分子育种研究。1999年4月我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回到南京农业大学任教。
 
      寻找地址 筹建育种基地
 
      基地是育种的基础,为此,我广泛考察,紧抓育种基地的筹建。最初南京农业大学的南繁基地和镇江农科所以及神州种业三家单位在一起,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住宿条件拥挤,3 ~ 5人挤在一间不到20米2的平房里,3张架子床,几张旧桌椅,生活设施缺乏,工作条件简陋,不仅试验地少,且路途远。
      
      2004年年初,在武进水稻所钮中一先生的帮助下,我将南繁基地从海南陵水县城西民族中学旁搬到城东,在椰林镇城东村、勤丰村、联丰村三个村的鼎力相助下,2005年在城东安马洋固定下来,建了500米2 的基地用房,租了50亩试验用地,扩大了面积,改善了条件。基地的建成,保障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攻坚克难 勇攀科学高峰
 
      为加快研究进程,赶超进度,使遗传试验在冬季也能正常开展,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的4月,我们就不断奔波。
      
      通过反复鉴定,克隆了半显性矮秆基因 D53,首次证实了D53蛋白作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抑制子,调控了水稻分蘖和株高,结果发表在Nature(2014)上,并入选了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面对杂种优势利用的科学难题,我们攻坚克难,首次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不育现象,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促进新物种形成中的分子机制,结果发表在Science(2018)上。
 
      20余载辗转,攻克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题
 
      为攻克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题,20余个春秋,每年的冬天我们都到海南进行杂种育性的鉴定,利用海南短日照条件,搭建塑料大棚,了解各地主栽品种的抽穗期表型,鉴定它们的基因型,筛选适当株高的材料,我们脚穿水靴、头戴草帽,穿梭于田间地头,从晨曦一直忙到夕阳落下。
      
640.webp

2011年,万建民院士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田间选种
      
      夜晚,走进基地办公室,整理数据,修改论文,直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20余年的系统研究,发掘广亲和、早熟和显性矮秆基因,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聚合广亲和、早熟及显性矮秆基因,成功培育出籼粳交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5个,累计推广3 049.89万亩,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获得了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协同攻关 抗击水稻病虫害
 
      1999年我从日本留学回到母校不久,在育种基地的水稻田里发现了水稻条纹叶枯病,该病来势迅猛,快速成为南方粳稻区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暴发性病害。2004年仅江苏省发病面积就达2 300多万亩,其中绝收7.8万亩,稻谷减收25亿公斤;且没有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农药,人们束手无策。
      
      面对紧迫的形势,我组织江苏众多育种专家,同心协力进行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利用海南南繁基地,通过穿梭育种,利用自主创新形成的抗病新种质、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短短的几年间,快速选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早中晚熟系列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新品种10个,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13个,并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007—2009年新品种推广8 314万亩,2009年推广面积占南方粳稻区种植面积的78%,累计推广13 634万亩,有效解决了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的难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首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我国每年褐飞虱的危害面积达3亿亩以上。冬季,褐飞虱在海南就有分布,春季随亚热带季风从海南和东南亚等国迁飞到我国大陆境内形成初始虫源,之后自南向北、秋季由北往南逐次迁飞。
      
      每一年冬季,我们将大量的材料带到海南进行抗虫鉴定,春季南繁结束后,将褐飞虱带回大陆进行繁殖,再次对育种材料进行筛选、鉴定,经过十余年的反复鉴定,克隆了广谱高抗基因Bph3,结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2015)上;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我们将抗虫基因导入主栽品种,创制出优质抗虫新品系,已成功应用于水稻育种。
 
      坚定信念 吃饱吃好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迄今仍记得自己中学时代每月能分配到17斤全国粮票,说明我所在的生产队当时口粮太少(高中生月32斤,老百姓平均15斤),那时候很少吃到米饭,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
      
      1991年,我出国留学,在京都大学水稻育种实验室攻读博士时,我记得室长煮了两锅米饭,一锅用的是日本人吃的越光米,另一锅是当时我国农民广泛种植的桂朝2号,越光太好吃了,对当时的我刺激很大。或许味觉的记忆最为持久,我工作三十多年来,始终想着努力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现在我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640.webp (1)

万建民院士和同行专家田间考察讨论育种方向
      
      每一年冬季,我们在海南都要大规模地鉴定和筛选国内外种质资源、遗传群体和突变体材料,经大陆-海南的反复鉴定,筛选获得了优质的、低蛋白的、高抗性的各种优异材料。
      
      我们选育出低谷蛋白品种W0868,以此大米为主食,可减轻慢性肾病患者肾脏负担,延缓病程,提高慢性肾病人的生存质量。我们已培育出经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优质粳稻新品种10余个,已在南方粳稻区大面积应用,对我国南方粳稻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支撑。

      来源丨《中国南繁60年》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下一篇:安徽开展辣椒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 加速品种更新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