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颜龙安:科研人员要把水稻品质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2019-12-13  浏览:447
 

图为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颜龙安
 
      有人说,他是个幸运儿,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而轰动全国时,不到35岁;1981年作为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主要成员,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也刚过不惑之年。全国劳模、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连续2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多少荣誉集于一身!而熟悉他的人却知道,耀眼的光环背后,他付出了多少艰辛。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农科院原院长、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颜龙安。
 
      颜龙安,1937年出生于萍乡市湘东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家里连吃饭都困难,这让他在大学里对农业知识求知若渴。挨饿的经历,让颜龙安逐渐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消除饥饿,让人人都能吃饱肚子。
 
      1962年从江西农学院大学毕业后,颜龙安主动要求回到当时的县级市萍乡,组织上将他分配到人人羡慕的粮食、商业部门,他却要求学以致用,乐呵呵地走进萍乡市农业局,开始了50多年与泥巴、水稻打交道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生涯。
 
      参加工作以后,颜龙安长年在乡村蹲点,推广应用科技种田技术。回忆起这段经历,他非常感慨地说:“在农村的这十几年,不但对我了解基层农业、了解农村状况、了解农民生活很有帮助,而且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刻苦精神和务实、求实、诚恳的作风,是很好的、难得的锻炼。”
 
      1971年,33岁的颜龙安被选派到袁隆平的海南岛基地南红农场跟班学习,参与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他以野败为母本,做了7个杂交组合,获得48粒杂交种子。当年春天,他将种子带回萍乡播种,历经艰辛终于在1972年冬天育成了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及同型保持系,并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
 
      据统计,仅1982到2003年,“籼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
 
      从参与全国水稻选育攻关起的五十年间,颜龙安如候鸟一般,往返于海南、江西。在野外选育种的条件很艰苦。一天到晚24小时试验田都要值守,田间不能离人,晚上防守老鼠,白天防守生猪,也要防止其他的一些人为破坏。在选育基地值守三年多后,颜龙安体重从144斤下降到97斤。那时,颜龙安的丈母娘一看到他,就说他现在成非洲人了。
 
      但常年的超负荷工作透支了他的身体。1992年的一天,他突然昏倒在工作岗位上。在萍乡确诊后,医生建议他尽快到北京做手术。颜龙安打着点滴上了开往首都的火车,火车开动时,他急切地问妻子:“我晒在屋顶上的谷子你帮我收起来没有?”妻子望着随时有可能脑部大出血的丈夫,气鼓鼓地回答:“没有。”那些谷子中有10粒种子可是他选育出的显性核不育杂交后代。颜龙安急得要拔掉针头,妻子心痛地责怪他:“你命都难保了,还想着那些种子,是不是疯了?”一路上,颜龙安焦急地企盼萍乡不要下雨。火车一到北京,他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在家的孩子:“把谷子收进来,保管好!”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颜龙安对于研究的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在大家吃不饱的年代,高产是杂交水稻的第一要求。”他说,而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都能吃饱肚子了,这就要求科研人员要把水稻品质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 为此,颜龙安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绿色超级稻的研究。 “绿色超级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高产之外,还要求“多抗和优质”。” 颜龙安说,这就要求绿色超级稻,要把各个水稻品种中的有利基因,集成到一个品种中去。颜龙安把遗传基因最为稳定的野生稻作为基因提取的样本。他们从收集到的700多个野生稻中,提取有利的基因,选育又高产又优质又多抗又适应性广的杂交水稻品种。现在耐冷基因已经找到。
 
      作为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五十余年来的执著追求,专注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年过80的颜龙安依然与团队一起奋斗在科研一线,向新的超级稻高峰冲刺。
下一篇:河南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