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2019-11-21  浏览:157
 
​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118日,胡春华先后来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海南试验站、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地考察国家南繁基地建设进展,深入了解科研育种发展和推广情况。

     胡春华指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要切实保障南繁科研用地,加快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着力打造科研育种创新平台,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在南繁,有无数科研人员在这里默默耕耘,培育良种,将希望的种子播向大地,为我国的种业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袁隆平

     江西德安县人,193097日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世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搞了一辈子杂交水稻育种,在南繁基地也度过了49个年头。从“野败”发现,到提出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再到超级稻的成功育成……水稻杂交优势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每一阶段都绕不开南繁这片火热的土地。

     应农业部之邀,在超级稻实现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目标,并向第五期亩产1067 公斤目标攻关之际,我以一名育种家的身份,将我对南繁那些五味杂陈的感情和我在育种之路上的经历做个梳理与回顾。

     水稻育种方向的确立

     19637月,我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早稻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穗大粒多的水稻,它在这片普通水稻田中“鹤立鸡群”。我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并于第二年播种,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批禾苗高矮不一,抽穗早迟不一。根据孟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这让我陷入了疑惑: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事实证明,正是当时的犹豫和质疑,为今后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我们据此断定水稻也存在杂交优势,并提出“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思路,当时育种的主攻方向也就此确立。这还得感谢稻田里那株与众不同的水稻!


1990年袁隆平院士与助手在南繁基地进行试验

     海南三亚发现“野败”

     为了加速“三系法”育种进程,1968年,我和李必湖、尹华奇两位助手一起来到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进行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我们将试验田选在三亚的南红农场。

     197010月,我们在南红农场找到了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为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获得成功

     1971年春天,我们在南红农场进行第二次试验,培育出生产上需要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3年,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终于从东南亚一些品种中找到了具有较强恢复力和较强优势的恢复系。至此,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年便攻克了杂交水稻的优势关,杂交稻种子试验田最高亩产超过了800公斤,大面积亩产一般都在500公斤以上,高的达到600公斤,与当地双季早稻和中稻的当家品种相比,能增产20%—30%。


1990年袁隆平院士与助手在南繁基地进行试验

     千军万马下海南

     为加速推广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参与到杂交水稻的南繁工作中,每年南下到海南的有18000多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多时能达6万亩。

     至此,杂交水稻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推广开来。

     不得不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以及后来的成功推广,完全得益于在海南岛上发现“野败”这一关键材料,而海南岛的气候条件,又加速了育种的进程和种子扩繁的速度。

     海南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热土,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杂交水稻的成功育成立下赫赫战功,祖国之南的海南岛因南繁科技人员留下的足迹与汗水而更加富有魅力。


20134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亚共同宣布启动第四期超级稻攻关项目

     以忘怀的南繁情

     1968年,我和我的科研团队第一次踏上海南岛,至今已经有49个年头了。

     南繁初期,我们从安江到海南,要到桂林改乘火车到湛江,再从湛江到廉江,再换乘渡船到海口,然后再转客车到三亚,单程一趟就要一个礼拜时间。路上,凌晨买票是常有的事,票紧张的时候,我们得连续站上好几天,腿都站肿胀了,好几天缓不过劲来。

     当年,育种基地住宿和生活条件都是极为简陋的,一张木床、一顶破蚊帐、两把椅子、一张瘸腿的桌子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我们白天在田里搞试验、观测,晚上整理记录数据和材料,期间还要自己做饭。

     三亚经常下雨,做饭的柴火晒不干,不容易点燃,烟大呛得两眼流泪,饭菜半生不熟也是常事。那时候,没有多少生活费,没钱买肉吃,就从老家带点腊肉,每周吃一点,10斤腊肉三个人能够吃上两个月。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坚持下来了,先后在这里育成了数十个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中有10多个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南繁这些年,我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带着种子从湖南转移到温暖的海南,来年的4月份,带着新繁育的种子和试验示范的成果回归,年复一年,几乎没有间断过。我们一年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南繁基地,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第二个家。2001年,我有幸被三亚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亚基地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

     南繁基地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育种基地,放眼全国,这里的自然条件独一无二,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南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几乎所有的好品种都源于这里。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宝地,我们要全面提升南繁的管理水平,保护好这片农业科研的天堂。

     2009年开始,我就建议国家支持南繁育种基地发展,守住50万亩适宜南繁育种的基地,将南繁基地建设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把水利设施建设、土壤改良和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好。

     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国家发布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南繁基地条件一天天改善,各南繁科研育种单位和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借着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继续艰苦奋斗,多出好成果。

     祝愿我国南繁基地发展越来越好,也衷心希望南繁这块福地诞生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

     来源丨《中国南繁60年》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下一篇:2019年中国小麦产业发展暨质量发布年会下月中旬召开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