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2018 逐梦40年 种业再出发
2018-12-25  浏览:258
 

2018
  逐梦40年  种业再出发


《 农民日报 》( 2018年12月25日   05 版)
 
 
    梁雨摄
 
    编者按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上一个生产季结束,下一个耕种期开始,农业人在如此循环往复中即将告别2018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迅速,新面貌令人欣喜,新成果不一而足。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静下心来回望种业40年来的闪光足迹,盘点今年玉米小麦大豆等主粮作物品种的突破与贡献。
 
回望40年·发展历程
 
    40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先后经历“四化一供”、产业化、市场化、现代种业四个发展阶段。
 
    1978年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实施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并要求以县域为单位统一供种,“四化一供”种子工作方针从此诞生,种业实现由产品向商品嬗变;
 
    1991年
 
    农业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农业种子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提出“实行种子革命,创建种子工程”,会后国家立即启动了“九五”种子工程,投资建设了一批种子育种中心、加工中心、良繁基地、储备中心、检测中心等。种子工程从改善条件和能力入手,以提高种子加工包装率为突破口,叩开了种子产业化大门,种子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0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定通过《种子法》,改变种子生产经营由国家单位专营的体制,取消了由政府指定单位经营种子的限制,迈出了种子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步伐。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明确政事企分开,彻底扫清了阻碍种业市场化发展的体制限制。市场化改革推动种子产业化水平空前提高,我国种业完成了由种子向种业的历史性跳跃;
 
    2011年
 
    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吹响了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进军的号角,深化种业创新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企业为商业化育种创新的主体,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科研单位与所办种子企业脱钩,实行事企分开,强化科企合作,进入了建设现代化种业强国新阶段。
 
回望40年·主要成就
 
    保障
 
    粮食和农业用种保障有力
 
    40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良种功不可没。全国累计培育农作物品种2万多个,推动了生产主导品种5-6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6%。
 
    创新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我国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量已超过50万份,居世界第二位。水稻、小麦、大豆等大宗作物均为自主品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占95%以上,国产玉米品种由85%恢复到90%以上,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蔬菜“洋种子”市场份额降至13%,国产黄瓜、番茄占比提高到70%以上。肉牛自主育种达到80%。
 
    产业
 
    种业产业体系快速发展
 
    目前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全国种子企业资产总额1867亿元,资产总额过亿元企业373家,10亿元以上18家,已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70多家。
 
    管理
 
    种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000年颁布《种子法》,2016年重新修订,种业法治基础更加健全。全国县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已达2733家,建成品种区试站7473个、抗性试验站73个、新品种保护测试中心28个,持证种子质量检验机构338家。种子管理、服务、执法体系更加健全。
 
    来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玉米:品种布局日趋合理
 
    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
 
    2018年度玉米品种状况是——
 
    品种数量继续井喷攀升。随着联合体等品种试验渠道拓宽和审定标准的修订,在2017年品种井喷元年基础上,2018年审定品种数量更进一步迅速攀升。其中国审品种数量达到516个,是2017年的近3倍,几乎相当于2016年之前的所有国审品种总和。此外还有1300多个省级审定品种、3000多个引种备案品种。在生产上种植达10万亩以上的品种上千个,百万亩以上的有数十个,但达到千万亩的只有4个。
 
    新一轮的品种更新换代正在发生。郑单958和先玉335两大主导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十余年,并出现大量类958、335品种。随着新的核心种质、杂优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以京科968、登海605等千万亩级主导大品种正在引领新一轮的品种更新换代。新种质、新模式所占比例正迅速提高。
 
    更加重视推广应用抗逆性强的低风险提产型品种。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给玉米丰产稳产带来很大风险。除了主要病虫害、干旱、风灾倒伏等,近年来更有黄淮海的高温热害多发甚至成为常态。如2017、2018年连续两年高温热害,黄淮海夏玉米区诸多品种因耐高温能力差而导致严重空秆、花粒、畸形穗等。不仅给农民造成严重减产,也让种子企业和经销商损失不小。因此企业和经销商开发推广品种和广大农户选择时,都更加注重选用抗逆性强的低风险稳产型品种。新品种不再盲目上量,单一品种繁种量也趋于保守。
 
    机收籽粒品种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机收籽粒是发展大方向,美国等玉米生产大国早已全面实现,我国黑龙江农垦的德美亚1、新疆兵团的KX系列等也已大规模应用。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东华北等春玉米区也在积极示范推进。2017年有8个品种首批通过机收籽粒品种国家审定。其中京农科728已大面积推广,在2018年已达近400万亩。
 
    鲜食玉米品种成为提质增效的亮点。我国鲜食玉米面积和品种数量持续增加,随着供给侧改革等,鲜食玉米成为玉米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新亮点,面积已达2000万亩左右,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特别是鲜食糯玉米具有原创性优势,京科糯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主导品种,并已走出国门,成为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主导品种。为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特点。甜玉米、糯玉米、甜加糯玉米等品种有数百个之多。熟期上有早中晚,颜色上有白、紫、黄、花等。高叶酸、高赖氨酸等营养强化品种也已推向市场。农科玉368因其在甜加糯类型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范围最广,被中国种子协会授予2018年度榜样品种。
 
    优质青贮玉米品种为调结构、粮改饲提供支撑。发展种植优质青贮玉米,是提高我国奶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已发展到2000万亩以上,并随着草食畜牧业占比增加,还有很大潜力。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由追求产量到更注重品质。全株优质青贮玉米品种成为奶牛养殖企业的重点需求,强调在适收期内干物质占比和淀粉含量都要达30%以上。除了专用型、通用型品种以外,许多后期持绿性好的籽粒型品种也兼作青贮玉米种植,此外饲草型品种在西南等区域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
 
小麦:品质改良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勇
 
    品质、病害和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随着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赤霉病已成为黄淮麦区的常发病害,湖北和河南南部等地穗发芽危害也日益凸显,赤霉病粒和芽麦已成为面粉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4月初的罕见低温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小影响。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对我国商品小麦抽样品质检测,适合做优质面包和饼干糕点的样品分别占4.2%和0.6%,能做出优质面条和馒头的样品也只有8.4%和9.8%,因此品质改良工作任重道远。我国小麦品质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面筋筋力弱、面粉色泽差;二是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不匹配;三是忽视了对延展性和淀粉品质的改良。另外,现有优质麦的各类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2017年发布的中国好粮油优质小麦标准则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推荐。实现品质、产量、综合抗病抗逆性和广适性等的有机结合,是育种家和农民的共同愿望。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济麦22、百农207和鲁原502的面积皆超过1500万亩,周麦27、山东20、郑麦9023、西农979、中麦895、烟农19和山农28分别居第4到10位,皆在600万亩以上。新麦26和师滦02-1的面包加工品质已得到加工行业的充分肯定,但其农艺性状尚需进一步提高。近两年,新审定的几个优质品种表现突出,在小麦生产和加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麦44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于2018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主要特点是:优质强筋且品质稳定性好,高产、抗病、综合农艺性状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5.4%,湿面筋35.1%,沉淀值51.5毫升,吸水率63.8%,稳定时间25.4分钟,属强筋品种。在2017年度全国小麦质量报告中,该品种达到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用一级优质强筋小麦标准。济麦44越冬抗寒性较好,抗倒伏,比对照早熟2天,大面积示范与济麦22产量接近,抗白粉病和条锈病,适合黄淮冬麦区北片大面积推广。
 
    中麦578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于2018年通过河南省初审,并正在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和黄淮北片区域试验。中麦578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优质强筋且品质稳定性好,蛋白质含量14.7%,吸水率60%,稳定时间18分钟,面包体积1000毫升、评分90分,面包加工品质与进口优质加拿大小麦水平相当。二是高产早熟抗倒伏,大面积示范与周麦18和济麦22产量持平,抗倒伏,比对照早熟2-3天。三是适应性广,冬季抗寒,春季抗低温,兼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赤霉病发病较轻,较耐穗发芽,耐高温,灌浆快,粒大饱满,常年千粒重50克左右,籽粒商品性好,适宜在黄淮南片和北片大面积种植。
 
    西农511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表现面包加工品质优良,产量高,耐倒春寒和后期高温,抗倒伏性好;综合抗病性优良,纹枯病轻,田间表现中抗赤霉病,2018年通过黄淮南片国家审定。2017年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蛋白质含量14.7%,湿面筋32.2%,稳定时间13.6分钟,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大豆:单产纪录屡创新高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豆种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目前,已搭建了大豆育种材料关键性状鉴定平台、新品系多点试验平台和苗头品种测试平台,构建了上中下游紧密衔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大豆育种联合攻关创新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良种联合攻关新模式,培育了一批推广应用前景好的新品种,研制了针对不同产区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创造了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典型,基本实现了亩产400公斤可复制、300公斤属常态、200公斤大面积的产量目标。高产品种为大豆生产在逆境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各地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组织专家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市对大豆新品种合农91高产田进行现场验收。实收面积1.044亩,平均产量431.00公斤/亩,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亩产423.77公斤,刷新了我国大豆单产的全国纪录。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专家对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种植的1000亩合丰50大豆进行田间测产。现场实收1.18亩,亩产291.1公斤,刷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产纪录。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河南新乡对中黄301高产示范田进行现场验收,实收面积4.87亩,折合亩产为333.93公斤,连续三年创造亩产超过310公斤的高产典型。在山东省梁山县馆驿镇后林村实收61.27亩,平均亩产达到289.24公斤。10月10日,在位于山东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毕村的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基地,由国家大豆良种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对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大豆品种圣豆5号示范田进行验收,实收面积18.3亩,平均亩产达到320.5公斤。
 
    本年度大豆种业界的一项标志性事件是广适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一亿亩。自2001年以来,中黄13先后通过国家和安徽等9个省市审定,适宜种植区跨3个生态区、13个纬度,成为我国迄今为止适应范围最广的主栽大豆品种。截至2018年,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是黄淮海历史上第一个累计种植面积过亿亩的品种,也是近30年来全国唯一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中黄13蛋白质含量超过45%,比国产大豆平均蛋白含量高5个百分点,比进口大豆高6-7个百分点,特别适合豆制品加工,满足了群众对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中黄13等新品种的推广,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面积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以安徽省为例,2001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为1020万亩,自中黄13大面积推广以来,大豆面积一直保持在1200万亩以上,稳居黄淮海地区第一位,对全国大豆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豆面积的稳定,使黄淮海南部地区较好地保留了麦豆两熟种植制度,保证了土地的用养结合和主粮作物生产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大豆生产在逆境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篇:种子认证:擦亮“中国种子”招牌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