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品种也有“一技之长”
2018-11-27  浏览:226
 

品种也有“一技之长”


《 农民日报 》( 2018年11月27日   05 版)
 
    编者按:近年来,种业发展迅速,品种数量极大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其中一些特色鲜明的品种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或是有一技之长,或是一专多能,总之,在振兴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天,就为读者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品种,希望能为种植者提供参考,能让消费者增加了解。
 
耐盐碱   海稻6号让盐碱地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吕兵兵
 
    在位于山东省曹县的黄河故道上,有不少农民口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盐碱地块。“原先种粮食,一年到头收个三五百斤,还不够功夫钱。”梁堤头镇邬庄村支部书记李亭玉说。
 
    然而,今年开春,这里却种上了水稻,这让村民吃惊不小:“种麦子棒子都不行,还能种大米?”
 
    10月26日,由中国农科院、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曹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和曹县县政府组成的测产组来到这里,进行实打验收。“俺可是真真地看见了,人家一亩地能打到一千斤。俺还专门打听了,人家种的是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叫‘海稻6号’。”李亭玉说。
 
    原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育种专家霍宏介绍,通过五点取样,每个点取一平方米,测得该片稻田每亩有效穗在20.5万左右,平均穗粒数在118粒,千粒重为20到25克。根据上述数据,初步预测该片稻田的产量在500公斤/亩左右。
 
    “曹县黄河故道盐碱地的种植试验证明,‘海稻6号’新品种具备在千分之五盐度的盐碱地上正常生长的能力。而且,像这种盐碱地通过连续三到五年种植耐盐碱水稻,能够有效修复土壤。”霍宏说。
 
    记者看到,这片试验田总面积达240亩,由曹县牧原公司统一流转后,与中农海稻公司联合经营。据曹县牧原总经理侯景超介绍,公司正在曹县规划建设年出栏110万头的生猪养殖体系,建设13个现代化养殖场和1个年产40万吨的饲料厂,并配套建设公猪站、无害化处理厂和有机肥厂等项目。公司流转这片盐碱地本意是发展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特别是展示公司的液态有机肥项目效果。
 
    “由于是片盐碱地,坑洼不平不说,还已连续多年长满荒草。公司流转土地后,探索多种循环经济模式。”侯景超说,“正巧,中农海稻公司也在全国各地试种海水稻,我们一拍即合,于去年年底达成合作意向。”
 
    牧原公司提供土地,负责日常管理;中农海稻公司负责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和订单价回收等服务。第一年种植,土地平整难度大,草害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而且,公司按照中农海稻公司要求,禁止使用除草剂等农药,底肥和追肥均采用牧原公司的液体有机肥,全程无农残污染,生产的稻米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锌、硒、镁、氨基酸等含量高于其它品种,口感好。
 
    在这种情况下,首年亩产千斤的效果让侯景超信心满满:“从现在起,加大土地平整力度,提早进行草害治理,研发标准化种植技术,全力以赴让这片盐碱地快速变成粮仓。”
 
    10月26日的测产结果更是传遍了曹县十里八乡。“耐盐碱水稻具有吸盐、改良土壤的特点,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还可增加牲畜饲料来源,营养成分也更为丰富。曹县有大片的盐碱地,水资源也相对丰富,若能全面推开耐盐碱水稻种植,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曹县副县长马其昌告诉记者。
 
抗低温   25种耐寒叶菜进入首都“菜篮子”
 
    本报记者芦晓春
 
    初冬时节,北京的最低气温已经降至冰点,连耐寒性较强的萝卜白菜都已采收,但是通州区于家务乡西垡村永盛园蔬菜种植基地的菜田里仍是一片绿油油。今年,由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从欧洲引进的耐寒生菜新品种阿波罗绿在北京首次种植。至此,全市耐寒叶菜已达到25种,丰富了首都市民的“菜篮子”。
 
    据了解,5年来团队以生菜、芹菜、快菜、油菜、菠菜等5种叶菜为重点,开展了蔬菜品种选育与繁育、栽培与设施设备、病虫害防控、农产品安全与加工流通关键技术、互联网+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示范工作。其中,选育叶菜新品种34个,包括7个快菜品种、10个油菜品种、8个散叶生菜品种、4个结球生菜品种、2个芹菜品种和3个菠菜品种。值得一提的是,选育的油菜、生菜、快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京研紫快菜”为全国首个紫色快菜品种;选育的3个菠菜品种解决了菠菜易抽薹、不耐寒和适应性差问题,大大缩短了生长周期,且产品涩味较淡,细嫩爽口,商品性好;选育的芹菜品种突破越夏栽培难关,填补了夏淡芹菜供应的市场空白。
 
    据叶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曹之富介绍,2012年到2017年团队选育推广的耐寒蔬菜品种包括北生4号、农大菠菜1号、京绿2号、粉莲1号、新紫冠等24个品种。今年秋季,首次“落户”北京的阿波罗绿生菜的采收期较普通露地蔬菜可延后半个月,每茬亩产量可达2吨,比普通散叶生菜增产20%左右。
 
    为落实北京农业调转节要求,配套选育推广的叶菜还使用了4项节水栽培技术,包括水肥一体化模式、“地膜+微喷带”、“高畦滴灌+覆膜”组合和叶面施肥技术。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灌溉,平均每亩可节水52立方米、节肥4.8公斤,对实现化肥零增长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团队将5种主栽叶菜摸索出10个以上高效种植茬口组合,建立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7套,研发新型栽培技术11项,配套技术集成在6个区推广应用,年均亩收益达3.2万元,亩增收35%。
 
防污染   无膜棉向白色污染宣战
 
    冯震本报记者刘昊
 
    不久前,无膜棉现场观摩暨研讨交流活动在美丽的新疆自治区沙雅县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及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全国有关涉农高校的专家学者百余人集聚沙雅,就无膜棉种植技术进行观摩研讨和交流。
 
    为解决干旱、寒冷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农业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新疆开始在棉花上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这项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地膜持续使用,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土壤结构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作物减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自1982年地膜引进我国以来,新疆棉田地膜使用量约150万吨,已成为全国农膜残留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同时,随着新疆超过1/3的棉田实现机械化采收。机采棉收获过程中收入大量地表、棉株上的碎膜,掺杂在原棉中的碎膜在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严重影响了纺织产品的质量。
 
    为着力解决棉田地膜污染,简化植棉技术,提高棉田效益,推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首席科学家喻树迅院士带领浙江农林大学无膜棉综合技术团队,培育出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丰产的陆地棉新品系“中棉619”,并实施无膜棉技术种植。
 
    多年试验证实“中棉619”适合在南疆地区进行无膜种植。在无膜条件下“中棉619”也能够快速萌发出苗,其出苗率和成苗率与覆膜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无明显差异。无膜棉品种的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棉花的无膜种植,彻底杜绝了残膜对于土壤的污染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促进了我国植棉观念和模式的改变,对于发展绿色植棉,生态植棉具有重要意义。由政府主导、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在新疆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等地建立了无膜棉示范基地,产量达到5250公斤/公顷。无膜种植棉花,每公顷可节省2200元购买地膜和揭膜费用,实现了“丰产节本环保、综合效益提高”目标,展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观摩、研讨活动中,喻树迅团队展示了无膜棉优质高产科研成果并与参会的其他专家代表交流讨论。与会专家代表表示,通过此次观摩,对减轻“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无膜棉种植的具体要求和技术规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一篇:高淳区新品网纹甜瓜市场看好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