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农业部组织小麦专家和部分省农技推广站专家,在河南郑州召开了小麦苗情会商会,交流小麦苗情长势,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技术意见。
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四川、陕西、山西、湖北等9省反映的情况看,当前小麦苗情总体较好,长势好于去年。河南、山东、河北、江苏、陕西、湖北等省小麦苗情长势好于去年,安徽与去年相当,四川、山西略差。河南省一、二类苗(下同)占87.7%,同比增1.8个百分点。山东省占82.9%,江苏省占83.9%,略好于去年。河北省占85%,同比增6.1个百分点。陕西省占84.8%,同比增3.8个百分点。安徽省占90%,同比减0.1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要争取今年小麦有个好收成,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倒春寒。4月底以前,正是晚霜冻害的高发期。此时小麦已拔节,一旦遇到寒潮侵袭,小麦幼穗极易受冻,产量将受损失。二是降雨。北方麦区如果在四月中下旬有一场充足的降雨,就能有效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获得高产,这是中后期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三是病虫害。目前,小麦条锈病、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呈早发、重发态势,中后期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害重发、叠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对小麦产量威胁较大。四是干热风。2004年以来,北方麦区小麦中后期干热风少有发生,小麦后期灌浆较好。今年小麦后期干热风的发生不可预测,如果重发,势必造成小麦青干、高温逼熟、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五是倒伏。受前期干旱影响,小麦次生根条数偏少,下扎深度较浅。抗旱浇麦时,各地普遍追施速效化肥,小麦起身拔节期气温较高,基部节间生长快,若后期遇到风雨,发生倒伏的危险较大。六是烂场雨。去年小麦收获时,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连续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如遇烂场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将下降。
目前,距离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50多天的时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农业部强调,各地要因天、因地、因苗制宜,切实抓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一是管好拔节期。北方麦区群体较小、苗情偏弱的麦田适当早浇水、早追肥,提高分蘖成穗率;群体较大、土壤肥力较高的麦田可适当推迟浇水追肥。二是防好倒春寒。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小麦早春受冻后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促进小麦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损失。三是浇好灌浆水。北方麦区根据麦田墒情在开花至灌浆期浇一次水,可以满足小麦后期生长需求。但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四是防控病虫害。重点防治纹枯病、条锈、赤霉病、吸浆虫和蚜虫,加强预测预报,查准病情、虫情,准确预报,及时防治。五是做好排水降渍。长江中下游麦区稻茬麦地区要及时清理“三沟”,低洼地区,要把清理墒沟和疏通地头沟、排水沟结合起来,保证“三沟”通畅。六是抓好“一喷三防”。对于生长脱肥发黄的麦田,可结合浇抽穗、开花水时追施浓度为1%-2%的尿素溶液。生长正常的麦田,结合防治病虫害可叶面喷施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有助于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提高粒重。(农业部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