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出炉!
2018-03-26  浏览:1616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等10人

获得“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近年来,种业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商业化育种理念深入人心、种子企业加速整合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的崭新局面。自2011年国务院出台8号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民族种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先后展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大事件,也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投身种业改革发展的新的代表人物。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种业精神,经农业部领导批准,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开展“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推介活动。

      本次推介活动是继2014年举办的“中国种业功勋人物”推介活动之后,我国种业界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人物推介活动,旨在宣传、介绍我国种业人的先进事迹和突出成就。

      经过推荐、公示、审查、多轮投票等一系列程序,并经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推介活动领导小组审核,农业部领导同意,最终赵振东、盖钧镒、朱英国、赵久然、程式华、许勇、王义波、杨远柱、徐福春、黄长玲同志被授予“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相信广大种业人一定会以十大杰出人物为榜样,大力弘扬中国种业精神,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40.webp

640.webp (2)

图为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与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座谈

640.webp (1)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赵振东

      赵振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赵振东院士潜心小麦遗传育种研究30年,坚持“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和“优质专用到优质兼用”的小麦育种理念,创建了“优质高产”和“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攻克了小麦“品质与产量负相关”及“超高产与广适性相矛盾”的育种难题。探索出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亲本选配模式,使杂种后代兼具优质高产个体的频率显著提高。以品质和农艺性状在育种全过程同步选择为主线,以早代个体的沉降值和淀粉膨胀体积选择为突破口,提高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强化繁茂性、株型和粒叶比性状的选择,建立了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以阶梯杂交聚合优异基因、抗性和产量同步提高的种质改良和亲本选配为基础,以前期重稳健、中期重株型与繁茂性、后期重育性、茎秆质量和叶功能选择、产量三因素均衡提高的全生育期选育为主线,集成建立了小麦超高产育种技术体系。

      培育出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2等系列主导品种,近年来成为黄淮麦区的主导品种,在山东年均种植面积占50%左右,全国累计推广4.52亿亩,新增经济效益400多亿元。优质面包小麦济南17被誉为“我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开路先锋”,结束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依赖进口的历史。优质面条小麦济麦19面条评分93.5,累计推广6199万亩。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是我国第一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可与美国面包品质最好的商品小麦DNS相媲美。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创亩产789.9公斤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2009年),已累计推广2.35亿亩,连续7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是近30年来我国小麦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引领了小麦育种方向,推动了小麦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20家育种单位利用济麦系列品种育成衍生品系153个,已审定品种12个,科研及教学单位先后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0余篇;济麦系列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推动了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促进了民族种业的发展。

      赵振东院士育成济麦系列品种8个,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中华农业英才奖(2009),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2),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带领的团队2007年获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农业科技奖,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创新团队,2009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创新团队,记集体一等功。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盖钧镒

      盖钧镒,大豆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及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生奋“豆”,成果卓著

      主持“七五”“八五”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计划、“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计划”。育成30多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其中南农1138-2和南农493-1成为我国南方大豆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材料。

      他搜集以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他潜心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1923-2005)》专著,揭示了中国大豆种质利用局限性和加强基因交流的紧迫性。

      他致力于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研究,提出了数量性状泛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改良的植物群体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致力于我国种业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

      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他十分重视作物遗传育种、植物遗传资源学等学科与种业的紧密结合,并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着重体现。撰写了《现代生物种业工程发展战略研究》等战略发展咨询报告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他在“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在山东圣丰种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大豆规模化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和“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建立的试点工作,重点解决了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技术需求,培养了一批种业育种技术骨干。

      倾注于种业人才培养,桃李满园

      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验统计方法》等国家级教材。《作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植物生产类专业导论》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视频公开课”。

      推动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种业科学专业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他创建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为我国大豆遗传改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他俯首甘为人梯,培养了150余名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杰出人才。

      盖钧镒院士从事科研教学六十余载,发表论著600余篇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教学成果奖励2项。由于他的突出成就,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科研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得第五届中华农业英才奖。盖钧镒院士的先进事迹2016年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朱英国

      朱英国,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1978年晋升讲师,1985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1993年遴选为博士生指导老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0余年来,朱英国院士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带领研究团队,在杂交水稻育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优异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朱英国院士先后培育出红莲型和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多个光敏核不育系,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红莲型不育系原种提纯和繁殖程序,解决了红莲型杂交稻的产业化问题;选育出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9348、两优234、两优1318等高产优质稻组合近20个,国内外红莲型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在PANS,plant cell,nature plants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250多篇,合著《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先后承担有国家“863”、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朱英国院士德高望重,甘当人梯,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博士后6名,他们大多已成长为科研骨干,在国内外科研战线上发挥着关键作用。2007年,朱英国院士带领团队所在学科发展为生物学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7月22日,习 近平总书 记视察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育种基地,朱英国院士向习 近平总书 记作了工作汇报。2015年,朱英国院士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带领团队始终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更大贡献。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赵久然

      赵久然,二级研究员,北京市农科院玉米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

      组织构建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玉米品种“京科968”选育与示范推广,2016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该品种2016年种植面积超过2千万亩;“京科糯2000”等系列糯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2011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京科糯2000”是鲜食玉米第一大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占我国糯玉米的40%以上;玉米品种“京单28”的选育及示范推广,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京单58”等系列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系列专用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玉米“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1年获得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5年获张海银种业促进奖一等奖;2012年获北京市“推动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2017年北京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获农业部“全国农业先进集体”。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程式华

      程式华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遗传育种特别是在三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创建了培育籼粳中间型恢复系的技术与方法,突破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瓶颈。选育出中间型恢复系中恢9308及杂交组合协优9308。该项技术解决了多年来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杂种结实率偏低、籽粒灌浆差的难题,协优9308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三系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能力为目标的育种技术体系,精细定位了根长基因qRL7,为超级杂交稻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应用该项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在生育后期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的“国稻”系列杂交稻品种。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育种理论和技术被育种同行广为应用,为提升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主编出版《中国超级稻育种》等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35篇,是国际和国内超级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论文被包括Nature和PNA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引用3000多次。主持育成新品种20余个,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国稻6号”等6个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国稻1号”等4个品种10年次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获4项国家科技奖(2011年以来为2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作为“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紧紧团结全国同行,着力解决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我国水稻持续稳定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许勇

      许勇研究员是我国蔬菜学科的领军人物。在蔬菜遗传育种与良种产业化开发等方面业绩突出。

      获得了“国务院特贴专家”、“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北京百名科技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与2013年度“CCTV科技创新人物”与推动“北京创造”科技人物等荣誉称号以及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他主持的“西瓜优异抗病种质创制与京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成果,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发表论文100多篇,SCI论文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审定品种27个,鉴定品种8个,品种权2个。

      1、西瓜分子育种技术实现了技术创新:率先开展了第一代西瓜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绘制了全球第一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与变异图谱。在此基础上鉴定出西瓜抗枯萎病、病毒病与白粉病以及果实糖积累和转运、瓤色、苦味等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建立了更为精准的高通量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异西瓜资源,有效地拓展了我国西瓜育种优异性状来源,解决了我国西瓜育种血缘基础狭窄的难题。制定了西瓜SSR分子检测行业标准,构建了全球最大西瓜种质核酸指纹库。论文在《自然.遗传学》(IF35.52)、New Phytologist(IF7.21)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奠定了我国在西瓜基因组与分子育种上的领先地位。

      2、西瓜育种及产业化创造了重大规模效益:选育出品质与早熟性突出的“京欣2号”,其枯萎病抗性与耐裂性比对照“京欣1号”全面提高,增产9.75%,2012-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唯一西瓜主导品种。“京欣3号”嫁接后皮薄口感品质突出,连续8年获全国西甜瓜擂台赛中型西瓜综合组奖,是观光采摘主导品种。“京欣4号”抗病性与耐裂性大幅度提高,商品性突出,增产13.5%,是西瓜规模化生产基地成长最快的品种。主持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欣、华欣、京嘉、京美等系列西瓜及砧木品种累计推广1400余万亩,农民累计增收65亿元以上,华北、华东设施西瓜主产区占有率超过60%,全国占有率30%,种业企业创收3亿元,西瓜良种产业化规模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有力地支撑了全国西瓜产业发展。

      3、产学研结合成功实现了蔬菜种业企业升级:领导蔬菜中心完成事企脱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其研发能力与京研种业企业良种产业化居全国蔬菜种业之首,产值过亿元,年推广良种100万公斤,年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带动农民年增收50亿元,连续两次被中国种子协会评为“中国蔬菜种业信誉骨干企业”之首,作为中国种子协会蔬菜分会会长,在我国蔬菜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引领作用,民族蔬菜种业的发展成为阻击跨国公司对我国蔬菜种业冲击的主要力量。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王义波

      王义波,1982年起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2001年辞职创建联创种业,是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

      2011年以来,主持育成审定玉米新品种19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9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41项,获植物新品种权32项。选育的“联创808”通过4大玉米主产区国家审定,2015-2017年种植180、600、550万亩;“裕丰303”通过东华北、黄淮、西北国家审定, 2017年种植650万亩;“中科玉505”通过东华北、黄淮海国家审定,2017种植300万亩。联创种业独创“三渠道三品种独立并行协同发展”的种业市场运营模式,销售量连续两年成倍增长。2016年实现种子销售2146万公斤,增长90%,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净利润7464万元,增长328%。

      王义波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名;2015年获第九届大北农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获科技部创业创新人才称号。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杨远柱

      杨远柱,湖南沅陵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远柱是水稻育种和粮食安全的辛勤耕耘者,已在水稻育种的道路上默默坚守前行了36年。1981年,他从原湖南农学院黔阳分院农学专业毕业就开始从事水稻育种,他育成的湘早籼7号、湘早籼13号等常规早稻,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1993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育种,1998年育成的株1S是迄今为止国内不育起点温度最低、育性最稳定的早稻两用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及其衍生系共选配出78个杂交早稻品种,占长江中下游两系杂交早稻近70%,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早稻的发展。1999年,在中国种业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的前夕,他放弃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辞掉株洲市农科所副所长职务,投身刚刚成立的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开启商业化育种之路。2007年,随着种业兼并,他进入“隆平高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建成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彻底摒弃课题组式育种模式,建立起首席专家负责下的分段式育种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育种,确保了隆平高科水稻新品种的持续产出能力。1999-2016年,他领衔的团队共育成审定水稻品种176个,其中国审品种40个。仅2016年,国审品种就有18个,占当年国审稻总数的27.3%,为中国种业自主创新树立了一面旗帜。

      杨远柱始终坚持市场和产业导向,努力培育“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广适高产”新品种,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他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育成的矮秆抗倒优质两用核不育系湘陵628S及20多个矮秆抗倒杂交稻新品种,满足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需要。选育出株两优819等12个镉低积累应急品种,对重金属镉污染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近年育成的隆科638S、晶4155S等优良不育系及“隆两优”、“晶两优”系列品种,普遍表现优质、抗病、广适、高产、耐极端天气,市场认可度远超预期,2016-2017业务年度种子销售量超过1400万公斤,成为南方稻区杂交水稻新一代主推品种,尤其是代表性品种“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销量双双突破300万公斤,推广面积均超过了450万亩,成为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推品种。

      杨远柱是锐意进取的育种人、种业报国的楷模。在杨远柱团队的科技成果支撑下,隆平高科水稻自育知识产权品种比例上升到70%以上,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9亿元,利润5.01亿元,公司连续二届被评为“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第一名,2016年被评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第一名,并以第55名列福布斯“2016最具创新力成长型企业”,也是全球唯一入选的种业企业。 他领导建立了菲律宾育种站、巴基斯坦育种站,选育出5个品种通过菲律宾国家审定,有力的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国际化。

      杨远柱先后被聘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十余个专业机构的委员、理事或副理事长,是湖南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各1篇。他培养了一批水稻研发骨干。他选育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为农民增收100余亿元。对中国水稻育种进步和民族种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因此获得党和政府很多荣誉,但面对这些荣誉,他常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才是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最大梦想。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徐福春

      徐福春现为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

      他一手创办的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拥有资产近12亿元、集团年销售收入10亿元,员工830人,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玉米种子产业为核心产业,坚持相关产业、相关产品多元化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他是个来自于农村的普通人,1980年8月考入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技术学校(现为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辽中县职业技术高中任教。在这个教师的岗位上任教四年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严谨的教学精神深得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爱戴。1986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辽宁省优秀老师”。1987年8月,因工作原因调动到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场,从一名技术员做起,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工作期间业绩突出,先后任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场副场长、场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徐福春敏锐地感觉到企业的春天到来了。1991年他创办了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先后任总经理、董事长。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已经从当初的50万元增加到2亿元,公司也发展成为了集种子、肥料、饲料等的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兼营金融、房地产等产业。

      他提出,企业要发展一是靠科研,一流的品种才是硬道理。企业成立之初就创办了东亚农科院,公司始终坚持加大科研投入、自主创新,每年销售的品种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占98%以上。二是以人为本,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他连续打造了科研人才队伍,为专家创造各种条件,服务科研人才。打造生产团队、销售团队,为种业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要多元化发展之路,保证种业持续投入与发展。在种业低俗时,公司其他产业为种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五年中,徐福春全力推进种业的科技创新。(一)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 “现代种业研发中心”被科技部评为企业“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二)公司被农业部评为“东北主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三)近四年审定品种名列前茅。4年来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21个,其中国审品种4个。水稻品种4个,大豆品种6个,植物新品种权16项、专利2项、(四)农业部为支持企业创新成立三个公司,东亚种业均为一线股东、(五) 五年的科研投入巨大,累计科研投入2亿多元。他说:东亚种业的发展看科研,公司将全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种业公司在科研上的差距。同时继续深化和加强产学研合作、借力而行,实现公司上市。

      徐福春董事长为中国种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得到了种业同仁的认可,多年来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繁先进工作者、人大代表、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中国农大农学院发展咨询委员等等。他以中国种业发展为己任,以为民族种业壮大为奋斗目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种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状,他开拓进取、坚韧不拔、步步为营,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为中国种业发展努力拼搏、砥砺前行中。

人物简介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黄长玲

      黄长玲同志从1988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做出显著成绩。

      1、选育19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5000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培育的中单909和中单808等1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突出贡献,创造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其中中单909(国审)已连续5年为国家主导品种,现为我国十大推广面积品种之一,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中单808(国审)已连续10年为国家主导品种、是我国西南区主栽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创制一批优异玉米育种材料,提出了育种改良方法,为现代玉米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温热材料的遗传改良,创制一批优良耐密自交系;通过高密度选系法,选育一系列性状突出的自交系;与欧洲早熟材料结合,创制了早熟、抗逆、籽粒品质优良等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材料;在育种技术方面,提出在8000株/亩高密度下选系,结合单双倍体育种技术,提高选育优异自交系的效率;在基础研究方面,利用“组学”的手段,在转录组、蛋白组等水平,揭示控制杂种优势的关键位点以及这些位点所组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调控网络,为杂种优势的预测和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以玉米DH系和RIL群体为材料,探索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玉米群体改良策略。

      3、提出黄淮海“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的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的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在示范地点实现增产10%以上,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10%以上,节省成本10%以上。

      4、探索品种测试及推广模式,促进玉米品种科企合作。在农业部种子局的领导下,在中玉科企中探索品种联合测试推广模式,为国家出台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和联合体测试通道提供宝贵经验,促进玉米品种科企合作、提升水平和效率。

      5、其他:玉米品种中单909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2013);玉米新品种中单909的选育与推广获大北农科技奖三等奖(2013);获北京市2016(第五届)科技盛典人物---推动北京创造的20大科技人物称号;领导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系(现改为作物遗传育种中心)获 2013年 “全国农业先进集体”、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单位五一劳动奖”、2016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社、中国种子协会、中国农业新闻网,由中国种业商务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预警:小麦纹枯病|麦蜘蛛在黄淮发生较重,请做好防范!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