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朝民
阿荣旗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总人口32万人,有满、汉、朝鲜、蒙古族等20个民族。全旗耕地面积470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旗。
耕地轮作,意义重大,事关亿万农民利益和农业永续发展。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2016年,农业部会同中农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0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协同推进落实,促进乡村振兴。今年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第二年,时间很紧迫、任务很繁重。面对耕地轮作制度试点这场“大考”,阿荣旗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阿荣旗委书记栾天猛给出了答案。他说,耕地轮作制度试点以来,阿荣旗委、旗政府按照农业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署,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列出任务清单、扛起试点责任、逐项推进落实,蹚出了一条耕地轮作之路。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轮作休耕试点要在去年616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200万亩。其中,阿荣旗耕地轮作试点面积达30万亩。
面对规模大、任务重的现状,阿荣旗委、旗政府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扛起试点责任,在落实上想办法,出实招。
阿荣旗耕地轮作任务集中落实在积温较高、玉米规模种植区域的乡镇,其中整乡、整村推进达25.8万亩。经过旗政府牵线搭台,新型经营主体与粮食加工企业共签订20万亩的轮作高粱订单种植。
“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种制度化的探索。”阿荣旗副旗长王建明说,“我们在制度化上下了一些功夫,并且取得了突破。”突破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技术模式集成、服务机制完善、政策框架构建、监管方式创新。
“轮作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必须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在这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重点把握了两个原则,一个是注重生产与生态相衔接,另一个是注重区域与作物相搭配。”阿荣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平翠枝说。
耕地轮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其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自发行为,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服务机制。试点期间,阿荣旗探索实行“菜单式”服务,聘请专家成立了技术指导组,针对每个轮作项目区进行顶层技术设计,制定相应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供农民选择。同时,阿荣旗还根据不同农户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服务。目前大豆、高粱全部采用了综合配套技术,全程机械化率、良种良法覆盖率均达100%。
在政策框架构建上,阿荣旗将30万亩轮作任务以高出农民自行流转每亩100—15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由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并签订为期3年的《轮作协议》,保障试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同时,阿荣旗还创新采取财政补助资金、内蒙古农业信贷担保、邮储银行贷款的“政银担”合作模式,为项目区解决生产资金9000万元。
还有一个突破就是监管方式创新。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阿荣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将轮作耕地四至数据信息汇总上传到遥感应用中心,对上报任务面积与实际种植面积是否一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等,开展卫星遥感监测。
“目前,我们对轮作区已实现了过程监管和成效监管数字化。鼠标一点、一目了然,也为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探索了路子。”平翠枝说。
如今,在多部门合力推进下,阿荣旗的耕地轮作制度试点进展良好,实现了节肥、节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的目的,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呼伦贝尔丰华农场在阿荣旗新发乡长发村、大有庄村集中连片流转耕地4.15万亩,流转价格为每公顷6000元,整村推进耕地轮作试点。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丰华农场后,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费用,领到农资综合补贴,还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外出务工、就近离田打工或在家发展特色种养业、搞庭院经济。
长发村村民党俊龙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今年46岁,爱人患病,不能干重活,家有60亩地。土地流转后,党俊龙便到农场务工,每天带领六七十个村民在田间劳作,一年能收入9万多元。
这只是耕地轮作制度试点成效的一个缩影。据阿荣旗农业部门测算,2017年,轮作项目区通过节肥、节药和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亩均降低成本30元;大豆亩产平均260公斤,较非轮作项目区增产40公斤;高粱亩产平均505公斤,较非轮作项目区增产100公斤。轮作项目区节本增效6400多万元,亩均21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