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食用菌——第六大作物的加速度时代
2016-10-31  浏览:372
  

食用菌——第六大作物的加速度时代

《 农民日报 》( 20161031   07 版)

    上图:山西省昔阳县四通润农菌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在菇房采菇。

    闫丽丽摄

    下图:河南省孟州市化工镇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墙式栽培的杏鲍菇。贾黎明摄

    资料图

    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已成为继粮、棉、油、水果、蔬菜之后第六大作物。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食用菌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是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飞速发展,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越来越普及完善。但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食用菌市场目前供大于求,专家呼吁,应引导消费者增加食用量,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让食用菌产业后劲儿十足。

山东“南菇”进了高密“菌筐子”

    本报记者吕兵兵

    1026日,在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惠德农产品公司董事长张恩勤告诉记者:“两年前,到高密采购食用菌,多数还只能买到金针菇、平菇、香菇、黑木耳等‘大路货’的几个品种。现在,不仅这几大类的品种丰富了,质量更好了,咱高密还可以供应秀珍菇、鸡腿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了。”

    张恩勤曾任高密市供销社一家棉加工厂厂长,如今是市供销社下属的惠和产业园党委书记,同时担任高密市食用菌协会会长。他于2008年开始筹建惠德农产品公司,带领农民发展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种植,进而带起了高密食用菌产业。“8年来,高密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如今已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带动近3万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产业。”张恩勤说。

    近年来,由于工厂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工商资本的进驻,食用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宗食用菌产品价格下行,也影响到了高密的食用菌产业。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类食用菌作为餐桌新宠,在市场开拓上大有文章可做。对此,高密是如何应对的呢?

    走进惠德公司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车间,工作人员介绍,自换用液体菌种以来,车间的金针菇单位面积产量增加50%以上,而且品质更优。同时,公司主动延伸产业链条,利用食用菌下脚料制造沼液,种植有机韭菜,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山东鸿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投资500多万元对菌包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董事长范群说:“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同样用工十几人,我们的产能却翻了一番,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依托先进生产设备,公司开发了富硒平菇等新品种,销售情况很好。”

    记者又来到山东丹海鑫融生物科技公司的标准化产菇房,董事长范海介绍:“你看,咱公司新培育的100万包秀珍菇已到上市期,工人们正在分批采摘。这个秀珍菇不同于一般的平菇菌类,它需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和无菌接种环境,对技术要求很高。好在,经过我们技术人员的努力攻关,目前我们生菇的转化率达到了80%以上,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秀珍菇原产自印度,不仅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接近于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是食用菌中的高档菌菇,市场售价比普通菇类每斤高三到四块钱。丹海公司引种秀珍菇,是公司执行“南菇北引”策略,丰富公司食用菌产品的具体举措。此外,丹海公司还成功实现了杏鲍菇、茶树菇、蟹味菇、白玉菇等多个菌菇种类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年可生产鲜菇8000多吨。

    张恩勤坦言,高密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无外乎两大战略。一是提高食用菌生产的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大力引进和研发新品种,筹建多品种菌包中心,推进“南菇北引”战略,千方百计丰富高密“菌筐子”。

河南孟州杏鲍菇俏销北京

    贾黎明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1026日,阴雨连绵,秋凉渐浓,在河南省孟州市化工镇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三四名工人正忙活地朝一辆挂着“京B”牌照的货车上装杏鲍菇。一旁的客商一边清点数目一边告诉记者说,他来自北京,是这里的老客户,每周都会往返三趟,把30多吨杏鲍菇运往北京。“这儿的杏鲍菇新鲜环保、口感纯正,首都人民都爱吃。”这位客商一句幽默的表白,引得周围的人笑起来。

    三联合作社是孟州市一家集新品研发、菌种培育、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市场开发为一体的现代食用菌企业,20139月建成投产,现日产新鲜杏鲍菇10余吨,年产值2500万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3年来,合作社通过高效智能型全自动设备作业,实现了杏鲍菇的工厂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带动了20多家农户从事杏鲍菇生产,为300多人安排了就业岗位,推动了孟州的农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谈及这几年的发展历程,该合作社理事长宋冬玲如数家珍。

    据介绍,杏鲍菇富含粗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元素,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是一种市场需求量大、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食用菌。而它的种植又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优势,不仅能加速物质和能量循环,而且有利于动植物农业生产副产品资源化,是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我国就将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对温度、光照、湿度、空气进行控制,为杏鲍菇创造最适生长环境,从而实现杏鲍菇的全年化生产。

    在三联合作社内,记者看到“做良心企业,种绿色菌菇”十个醒目大字。而该合作社能从全国156家工厂化杏鲍菇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并稳固占据市场份额,离不开宋冬玲的丈夫梁志勇的功劳。祖籍在山西的梁志勇,多年前在福建以参股的形式从事食用菌种植和管理工作,2013年被孟州市作为新型农业项目招商引资过来。他说,尽管2012年我国的食用菌年产量就以2828万吨占据世界第一位,但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认识的提高,食用菌的健康保健功效正在进一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肯定,这预示着食用菌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广阔空间,所以他非常看好这一行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合作社的运营上。“虽然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还不是太强,但会通过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组建集团公司、打造上市企业。”梁志勇信心百倍地描绘着发展目标。

    培养料包、无菌分离、建立堆栈、墙式栽种……工厂化生产杏鲍菇的模式,让三联合作社在既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梁志勇介绍,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筹划两个项目:一个是与河南省御珍源家庭农场合作的椴木香菇栽培,一个是年产20万棒的秀珍菇栽培。而当地菇农热切盼着这两个项目早日投产,他们说,这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益和实惠。

山西昔阳双孢菇首次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吴晋斌

    几年前,山西昔阳县赵壁乡后口庄村村民吴保军带着信息、技术返乡创业。不久,吴保军在废弃的砖窑地上建起大棚,开始试种双孢菇。

    “真没想到干牛粪、玉米芯和土拌起来,撒上菌苗竟能长出蘑菇。”村民们纷纷跑到吴保军的大棚里来看“新鲜”。吴保军细细地给大伙算了一笔账:占地270平方米的菇棚,搭5层架,种植面积有650平方米,投资3万元,每平方米年产菇15公斤左右,每公斤收购价10元,除去成本,每平方米利润可达100元,一个棚一年纯收入最少能达到5万元,6家农户看着动心了。

    双孢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是一种优良的食用菌,享有“素中之王”美称,目前是世界销量最大的食用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在日本,人均双孢菇的年消费量在3公斤左右,而中国这一数据仅为日本的三十分之一。

    种百亩玉米不如种一亩双孢菇。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政府因势利导将这一产业作为了全县的主导产业发展,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扶持双孢菇产业。

    在种植的基础上,该县双孢菇产业链条延伸,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态势,形成了集菌种培育、基料发酵、切片烘干、罐头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四通润农菌业的现代化菌种生产车间达到了4000平方米,可以实现年生产菌种60万袋;山西厚基伟业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290多万元建设的双孢菇基料隧道发酵中心也已基本完成,共建成6条一次发酵隧道,3条二次发酵隧道及其附属设施,年产双孢菇食用菌栽培基料3万吨;投资6000万元、年生产2万吨的蘑菇罐头加工厂也已投产。

    据了解,昔阳县的双孢菇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坚挺支柱产业。昔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150万平方米,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覆盖9个乡镇101个村、810户,产量1.8万吨,产值1.3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60元。

    同时,昔阳县围绕产业发展建成2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和2个示范园区,实现了产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5年该县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国家级出口双孢菇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1024日上午,昔阳县双孢菇出口泰国首发仪式在山西金谷阳光有限公司举行。经阳泉市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的16吨盐水菇,属山西省双孢菇的首次出口,山西双孢菇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据悉,到今年年底还将有50个集装箱的产品陆续出口。

链接

    现状

    栽培种类80余种,年产量3200万吨

    2015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32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目前,食用菌栽培种类80余种,形成商品的有50余种,已达到规模化栽培的有30余种,依照产量排列依次为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毛木耳、鸡腿菇、草菇、姬菇、滑菇、银耳、茶树菇、杏鲍菇、白灵菇、灵芝等。随着食用菌品种的不断增加、推广,栽培技术的应用普及,在农业调结构政策环境下,中国食用菌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稳定阶段。

    瓶颈

    生产、经营不规范,菌种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我国食用菌产量世界第一,但是产业整体实力并不很强,受食用菌分散的生产方式限制,菌种的生产远未实现规范化和专业化。手工作坊式的菌种生产,大量栽培者不规范地自引、自繁、自用、代繁、串种,导致品种随意冠名,出现大量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严重制约了菌种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食用菌良种化进程。菌种质量也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

    育种

    金寨两菌种搭乘“神州十一号”升空

    10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安徽省金寨县的两种食药用菌菌种,也首次搭乘飞船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之旅。这次上天的两种食药用菌菌种分别是猴头菇、赤灵芝,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食药用菌上天,是因为猴头菇、赤灵芝身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以灵芝为例,其多糖品种多达200多种,还有灵芝酸、灵芝腺苷的奥秘,都有待人类去进一步探索。这次菌种上天的目的一是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二是加快菌丝繁殖的速度;三是通过航天技术培育新的食用菌品种。

    推广

    珍稀食用菌在新疆玛纳斯县形成产业

    去年10月,在福建三明市食用菌企业的援助下,姬松茸、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种植在新疆玛纳斯县获得成功。据测算,在一个300平方米的温棚种植姬松茸或大球盖菇,产量可达1500公斤至2000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棚经济效益可达3万元左右。

    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玛纳斯县建了食用菌菌种厂,生产食用菌菌种。同时,县里还组织50多名技术人员到三明市菌种企业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据玛纳斯县农业局局长吕彦庆介绍,县菌种厂年生产食用菌种30万袋,可供15万平方米的温棚生产食用菌。

    资料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网

下一篇:垦丰种业适宜机收品种亮相2016中国国际农机展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