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加快新作物培育 适应新气候条件
2016-08-09  浏览:44

  本期嘉宾: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毛留喜
 
  本期观点: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加速培育能更好适应新气候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同时更需要在栽培、管理、种植结构等方面多管齐下,采取综合办法来做好应对工作。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王晨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担心:常吃的一种粮食,在未来可能会吃不到了;或者你想吃时,由于减产,需要掏的“银子”越来越多。
 
  在前不久一期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一个国际团队发表报告说,现有粮食作物产出受气候变化影响在未来10年可能会减少,各国有必要加速培育能更好适应新气候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研究人员主要对非洲种植的玉米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上述结论。
 
  具体到我国,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毛留喜提出,加速培育能更好地适应新气候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很有必要,改变栽培、管理措施,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时间和耕作方式等,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实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不减产甚至增产的目标。
 
  “大小众”作物受气候变化“摆布”程度不同
 
  在谈是否有必要加速培育能更好适应新气候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下,“大众”作物和“小众”作物受气候变化“摆布”的程度有何不同。
 
  现在很多作物,尤其“小众”作物,多在现代化的温室里种植,内部环境条件基本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温度、水分、光照条件,甚至可以人工培育土壤、肥力。毛留喜说,像这样的情况,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可以给这些作物营造一些小环境。在可以预见的时段内,气候变化“逆”不了小环境。
 
  然而,可以“入驻”小环境的作物种类有限,大都为瓜果、蔬菜之类。相比较而言,玉米、小麦、稻谷等“大众”作物则享受不了这个待遇。毛留喜说,我国有近两亿亩农田,只能在大环境即“露天工厂”、自然环境下生产,大范围地控制气候条件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科技进步、抗灾能力提高,面对“大众”作物,可以干预、改变水分条件,比如农田基础设施做得好,喷灌、滴灌等技术就可以被用上。但温度条件是一个硬骨头,难啃。出现高温了,虽然可以“白天灌、晚上排,中间喷水降温”;但“大众”作物、大面积的粮食生产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所以说,包括我国在内,各国都有必要加速培育能更好适应新气候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毛留喜说。
 
  新品种培育将因气候变化加快
 
  气候变化下的粮食作物栽培问题,引申出科学育种问题。从农耕社会起源开始,人们便针对野生植物进行驯化、培育。可以说,这一进城从未间断。最著名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断推出的“杂交稻”“超级稻”,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从育种角度来看,无论气候是否变化,培育新品种都是为了使作物高产、稳产、优质、抗逆能力更强。
 
  在新世纪,气候变化问题凸显,确实对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而,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加等就成了新形势下实现作物高产目标需要克服的障碍。“如今,人们对传统育种、现代基因改良育种等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在深度上,研究得越来越透彻;在方法上,越来越先进;在研究周期上,也越来越短。”毛留喜说,以此推测,有抗逆能力的粮食作物越来越多、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也许是指日可待的。
 
  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产量高了,品质好了,抗逆能力可能就会差;抗逆能力强了,产量可能就跟不上。目前还很难培育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新品种。
 
  育种和改善管理方式,两手都要抓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有各种措施和办法让粮食作物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上述的培育新品种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毛留喜说,实际上,适应气候变化,还涉及栽培、管理及改变种植结构、种植时间和耕作方式等等,实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不减产甚至增产。
 
  “我国恐怕还不能仅仅依托栽培新物种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某些粮食作物产量下降问题,因为这个体系较为单薄。我们国家可能更需要采取综合办法,在栽培、管理、种植结构等方面,多管齐下。”毛留喜说,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是一个老命题;但并不意味着到目前为止,这是个被完全搞清楚的科学问题。
下一篇:新疆巴州遭遇洪涝灾害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